刘心武揭秘贾元春死亡真相:贾元春是怎么死的?

贾元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长女,贾宝玉的姐姐,贾府通称娘娘 。因生于正月初一而起名元春 。第2回便已入宫做女史,第16回加封贤德妃 。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贾府建造了大观园 。元春省亲热闹欢腾,同时又表现出她在深宫高处不胜寒的辛苦 。元春的命运关乎贾府兴衰,秦可卿之死标志着贾府末世来临,元春晋封皇贵妃则令贾府重现生机,直到后四十回她与王子腾先后暴卒,贾府失去了靠山,很快就获罪抄家 。元春在钗黛之争中支持宝钗,她曾利用端午节礼单和清虚观打醮表明自己的立场 。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问题就是贾元春究竟是怎么死的,因为我们现在看不到八十回以后曹雪芹关于贾元春的描写了 。因此,我们只能够从第五回里面,曹雪芹写下的对贾元春命运的暗示里去分析 。她不是像高鹗续书里写的那样,很太平地薨逝在凤藻宫,她是因为虎兕相争,在一场权力争斗当中,悲惨地死去 。第五回除了判词,还有曲,现在我就要把关于贾元春的那一首《恨无常》曲,探究一番 。判词和曲,总的意思是相通的、相同的,但是在对一些具体事件、具体情况的交代上,又各有侧重 。
《恨无常》曲是这样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刘心武揭秘贾元春死亡真相:贾元春是怎么死的?】对于这支曲,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它究竟怎样预示了贾元春的死亡?
这首曲曲名叫做《恨无常》,大家再想一想关于秦可卿的那首,曲名是什么呢?是《好事终》 。两首曲的曲名搁到一起,触目惊心 。我认为,两个曲名体现出了我在前几讲里面所说的那个因果关系 。秦可卿和贾元春是扯动贾家命运的两翼——秦可卿的好事终了,很快贾元春的好事就来临 。
但是贾元春的最终命运仍然不好,所以叫《恨无常》 。什么叫无常啊?如果始终不好,就叫常不好,始终好就叫常好;情况总在变动中,没有什么是可以持久的,而且往往那变动也无法预测,因此也就无法控制,无法避免,这才叫无常 。各种状态都不能持久,如果是不好的状态不能持久,当然挺不错的,但是贾元春命运的悲惨在于,她的好运不能持久,所以她所谓的“恨无常”,实际上也等同于“好事终” 。曹雪芹在营造这些《红楼梦》曲的时候,真是呕心沥血 。
这个曲我们要一句一句地去体味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这两句我觉得跟秦可卿那个曲的曲名真是挺对榫的,你把秦可卿的《好事终》那个曲名挪到这两句前头,不也挺恰当吗 。“荣华正好”,结果“无常又到” 。“无常”既是一个意味着事情不稳定,经常变化的名词,同时在中国过去的社会里面,它又是一个特指 。什么叫“无常”?催命鬼 。一个人死了以后,牛头、马面就来了,无常就来了,牛头马面是指人身子上头长着牛和马的脑袋的一对鬼怪,是专门为阎王爷从阴间跑到阳间来勾人魂的,他们把锁链套在人脖子上,拉着那么一走,人就死了,就奔赴黄泉了;无常则是另外一种形象 。鲁迅在他的著作《朝花夕拾》里,就有一篇《无常》,回忆他小时候在乡间看迎神赛会的民俗活动中,所看到的装扮出来的这种鬼,“浑身雪白”,“一顶白纸的高帽子”,手里捏一把“破芭蕉扇”,有时候还拿一个算盘,意思是来找人“算总账” 。鲁迅在那本书里还亲自画了关于无常的插图,你可以找来看 。
总之,无常也是过去民间传说中的来自阴间的一个鬼,他让活人感到一切都不可能长久,一切都会变化,到头来要被他清算,被他带往阴间;而且他不讲情面,鲁迅先生就在他那篇文章里写到,过去的目莲戏里,无常给人印象最深的唱词就是,“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因此关于贾元春的曲里说“恨无常又到”,既是表示说,没有想到的一种最坏的变化来到了,同时也意味着,去勾她赴黄泉的无常鬼跑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