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又有新突破

自今年7月开始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考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近日 , 考古队通过发掘 , 确认了皇城东门的规模形制和保存情况 。
【辽上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又有新突破】“我现在是在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保护区内 , 在考古发掘现场 , 采访人员看到 , 工作人员正在耐心细致的清理地下一米内的遗址 , 遗址内呈现出很多错落不一的土坑 , 考古队领队董新林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 这种坑在专业术语中称为桑墩儿 , 是辽代建筑中的一种承重形式 , 从这可以推断出辽代宫城的东门位置 , 也由此可以确定辽上京的宫城范围 。”董新林:“这个桑墩的使用包括城门的结构 , 从这我们可以知道辽上京 , 契丹辽人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
据了解 , 辽上京遗址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从2011年开始联合对辽上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这次考古首次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址从皇城东门、宫城东门到宫城内大型院落的轴线布局 , 这项发现填补了辽上京皇城内东向建筑在考古发现中的空白 。董新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古发现 。我们在谈辽上京平面布局的时候 , 我们就知道辽上京不仅有皇城 , 它的宫城范围也很清楚 , 同时也反应了辽上京的建筑工艺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