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内容及意义我们没认清真正的敌人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深刻 , 不仅解放了思想 , 还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 。但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 , 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 ,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 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 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故后人怀疑新文化运动中我们没认清真正的敌人 。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反对孔教的立场完全一致 。民国初年 , 康有为及其弟子陈焕章致力于将孔教立为国教 , 并将此写进宪法 。其意在建立孔教意识形态 。此举为其它宗教派别所反对 , 也为坚持思想自由、反对定于一尊的新文化派所抗拒 。但破除儒学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 , 并不是自新文化运动始 , 清末维新运动即对八股取士的制度给予激烈抨击 , 对韩愈的“原道”学说提出激烈批评 。1905年废除科举制 , 从制度上实际解构儒学的正统地位 , 确立新教育的发展方向 。民国初年 , 蔡元培制定的新教育宗旨明确取消“尊孔”条款 , 《大学令》解除经科 , 新的民国教育制度排除了建立孔教意识形态的可能 。陈焕章等人的努力无济于事 , 说明民国政治文化朝着民主、科学的方向发展已是不可更改的方向 。
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评主要是展现在“礼教”、旧的家庭制度对人的个性束缚这一层面 。新文化运动之表现为个性解放运动 , 一方面得力于破解束缚人性、个性的“礼教”、旧的家庭制度 , 一方面归功于西方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精神”的介绍 。严格来说 , 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系统清理和研究工作 , 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尚没有全面展开 。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在当时也只获得很小范围的认同 。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 , 有着没有间断的历史文化传统 , 儒学在这一历史文化传统中居主干地位 。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核心部分实在是儒学 , 对于这一点新文化运动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 , 在破的一方面下力较多 , 而对承继一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较少 。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定位 , 在新文化阵营存在分歧 。陈独秀受法国文化影响极大 , 《新青年》的外文名称就是用的法文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提出对青年的六大要求:(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向西方学习“民主”与“科学” 。他强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彰显的就是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精神 。“近代文明”的三大事件:“一曰人权说” , “一曰生物进化论” , “一曰社会主义” , 都是法国人率先发动 。陈独秀从法国大革命走向“以俄为师”的共产革命 , 其中的内在逻辑即在于他的革命思想 。
胡适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 , 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再生 。他向《新青年》同人建议 , “我们这个文化运动既然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 , 它就应撇开政治 , 有意识地为新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 。我们应致力于(研究和解决)我们所认为最基本的的有关中国知识、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问题” 。带着这一目的 , 胡适提出新思潮的意义是:研究问题 , 输入学理 , 整理国故 , 再造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