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以后是站在佛教一边还是道教一边呢?

【一】
《西游记》原著第一百回,取经大业圆满结束,团队各责任人也获得授封,唐僧封为旃檀功德佛,悟空封为斗战胜佛,其他人等也在佛派得到相应的职务 。
故事似乎到此就完结了 。
但后西游时代,取经组员们、尤其是孙悟空,究竟又做了些什么?他们的人生走向又驶向何处?这些,也一直是很多读者感兴趣的焦点 。
本篇,我们就结合一些文学资料,来谈一谈 。
【二】
必须说明的是,西游故事并非吴承恩先生的独立原创 。
【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以后是站在佛教一边还是道教一边呢?】故事的素材,自然是源于贞观年间玄奘(唐僧)真实的取经 。玄奘用了近十九年的光阴,周历西域列国,尔后荣归大唐(”进京之日,空城出观”) 。唐太宗为了表彰这位勇敢的冒险者(颇为尴尬的是,玄奘起初出境,竟然是偷渡),特批其在长安设立译经院,以做译经讲经传经之用 。
后来,玄奘的弟子辩机,在师父的口授下,执笔完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 。其后,又有人专门给玄奘立传,著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这两本书互为补充,为现代人还原当时的取经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当然,书籍原意是为了宣扬佛法,故在篇幅里多加入一些神迹的描写,以彰显佛法之浩大精深 。而这些素材,后来在流传过程中渐渐演变,取经故事也变得愈加曲折离奇起来,玄奘法师身边,也渐渐多了猴行者(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等艺术人物 。
可见,故事进化是离不开历代说书艺人添油加醋的加工 。而这些民间故事,部分便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及至宋代便有了《大唐三藏取经词话》,元代初期也出现了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朝初年又有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等诸多版本 。
到了明朝中叶,吴承恩先生便将这些故事拾掇整理,按照自己的逻辑布线,小幅洗牌,大幅润色,便有了今日我们熟知并广为流传的《西游记》了 。
【三】
梳理清西游故事的历史脉络,我们大抵可知其是世代累积的作品 。到了吴承恩版本的《西游记》,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但巅峰之后,依然有故事 。之后的明清作者,仍不忘对西游神话进行再加工 。只是,吴承恩的文字太精彩了,后人们的续尾,有如过了峰值之后的抛物线,径直地悄然无息跌落于岁月的洪流里,不为后人所熟悉 。
但把这些残余故事打捞起来,这里头便有了孙悟空人生轨迹的延伸 。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后西游记》一书 。
书中故事发生在唐宪宗年间 。当年唐僧所取回的真经,竟为贪僧歪解,用作骗取银钱所用 。唐僧唏嘘不已,便对身为斗战胜佛的孙悟空感叹道,“我与你一番求经渡世的苦功,倒做了他们造业的公案” 。如来闻说抱怨,也颇有些尴尬,便打圆场道,“当年只传真经,未传真解,故以讹传讹,渐渐失真”,但也未必无法补救,需封了经文,令唐玄奘师徒再寻取经人到灵山求取真解 。
于是乎,唐僧找到了净因庵里修行的大颠和尚,赐法号唐半偈,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而孙悟空呢,便在女娲补天留下的五彩神石中,注入一道真魂,使其孕育一石猴,并在梦中授予七十二变换等秘笈 。这便是《后西游记》里的孙小圣了 。颇具讽刺的是,孙悟空担心小圣顽劣,竟将当年使自己吃尽苦头的紧箍,生生地套在了后来人的头上 。由此可见,在权力的游戏里,受害者往往又是施害者 。
而后,取经人一行又“偶遇”猪八戒的儿子猪一戒(猪八戒喜当爹),以及沙僧的小代言人沙弥,组团开始西天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