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三次自杀:名臣曾国藩一生为何3次自杀?

导读:他被慈禧称为“天下第一正人”;治家严苛;“曾剃头”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如麻;功成名就之时,部下曾劝他称帝;表面风光之下,实际上他终其一生都是战战兢兢,曾经三次自杀……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近乎完人 。自曾国藩开始 。才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毛泽东称这位老乡为“办事兼传教之人” 。又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功成名就,位极人臣,荣耀无人能及,而他一生经历的艰难挫折,同样无人能比 。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星火燎原,迅即席卷江南数省 。清政府内外交困无力应付,只好命令各地在籍官员组建团练,就地阻击太平军 。当时曾国藩正在湖南湘乡老家为母丁忧 。被咸丰皇帝任命为团练大臣,从此创建湘军 。在与太平军交战的十年中,曾国藩数次身陷绝境,三次被迫自杀,其中艰险不难想象 。
第一次是靖港兵败 。
1854年,曾国藩亲率水陆两军万余人,大张旗鼓,誓师出征 。此时的曾国藩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认为建功立业的时机到了,不料首战即遭惨败 。他得到错误情报,以为靖港守敌只有数百人,防备松懈,于是轻率冒进 。当他率领水军战船到达靖港时,才发现中了空城计,太平军突然神兵天降 。炮声震天,把湘军团团围住 。湘军水师都是新招募来的农民 。缺乏实战经验,且训练不熟就仓促上阵,这些人见势不妙,纷纷弃船逃命 。互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 。
曾国藩急得亲自拿剑督战,后退者立斩,但是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 。太平军乘胜追击,俘获无数,“活捉曾妖头”的喊声震天响 。曾国藩羞愤交加,死伤士兵大部分来自湖南湘乡,他既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也没脸再去见湖南官员,为了练兵他几乎把湖南官场全得罪光了,此时都巴不得看他的笑话 。眼看战船被焚,辎重尽失,曾国藩不由得万念俱灰 。从座船上一头扎进水中,准备一死了之,幸亏被部下救起 。
第二次是湖口惨败 。
1855年,曾国藩率水师进军江西湖口,再次遭遇劲敌,进攻受阻 。太平军在江面和两岸修建了牢固的防御工事,水陆配合,严阵以待;而湘军孤军深入,又得不到陆地上的支援,明显处于劣势 。1月底,太平天国翼主石达开首先用诱敌深入之计,将湘军100多艘轻便小船诱入鄱阳湖内,然后封锁湖口 。湘军战船被分隔成两部分,大小战船不能互相配合,战斗力锐减 。停在长江的大船没有小船支持,机动性和灵活性大打折扣 。而困在鄱阳湖的小船,失去了大船的依靠,几乎丧失战斗力 。
曾国藩的噩梦还没结束,十多天后,湘军水师又遭到偷袭 。太平军派出小船携带火器,乘月黑风高,冲入湘军船队,大肆放火 。湘军顿时大乱,火光冲天 。死伤无数,船只大多被焚毁 。曾国藩的座船被太平军团团围住,左冲右突无路可逃,最后连船上的管驾官、监印官都阵亡了 。遭此大败,曾国藩眼看在劫难逃,仰天长叹一声,纵身跳入冰冷的江水中 。
他宁可自杀,也不愿做太平军的俘虏,幸好这次又被部下从水中救起 。此役,湘军永师遭受重创,曾国藩的座船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船上的奏章、信件、家书尽失 。曾国藩遭此惨败,不再像上次那样消沉沮丧,反而斗志昂扬,积极筹备东山再起 。
第三次是祁门被困 。
1860年,曾国藩受任两江总督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把总督府迁到了安徽南部的祁门,这在军事上却是极大的冒险 。祁门地势形同釜底,只有一条大路与外界相通,一旦被封锁就成死地 。幕僚们曾苦劝曾国藩另选新址 。以免将来受困,但他坚持己见 。不出所料,几个月后,太平军就以10倍于湘军的兵力向祁门扑来 。湘军死守数日,战死大半,渐渐不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