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蒯彻简介蒯通读作kuǎiōg蒯通怎么死的

【蒯通蒯彻简介蒯通读作kuǎiōg蒯通怎么死的】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 。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通是怎么死的?
蒯通简介:
蒯通,读作kuǎi tōng。蒯通,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避讳而为史家改名 。蒯通是范阳人,在今河北境内 。他第一次出现可以说是闪亮登场,地点就在他自己的家乡 。其时陈胜吴广已经揭竿而起,各路英雄也都闹得沸沸扬扬 。成安君陈余命令武信君武臣北攻范阳,蒯通先以利害说服了当时的范阳令投降,又亲到武臣军中说项,使武信君不战而取,传檄而千里定 。以三寸不烂之舌免生灵于涂炭,其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深深折服 。
蒯通如何进入韩信麾下并成为这个将兵多多益善的人的重要谋士,不得而知 。但是他首先为韩信出的第一个计策却是要韩信去攻齐 。
这个时候的天下形势是,韩信从出关到打败陈余,已经由原来的一万人增加到20万人 。刘邦听张良陈平之计于此时袭夺了韩信的军队,并让他用少量的部队去攻齐,另一方面又偷偷的派郦食其去说降齐王,而郦食其竟然不辱使命,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齐 。本来韩信是无需再去攻打齐国了,这个时候蒯通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对韩信说出改变韩信一生的话来 。
蒯通说:"将军受命攻打齐国,而汉王又暗派使节说降,你接到不让你打齐国的命令了吗?况且,一个书生仅仅凭三寸之舌就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市,而将军率领几万将士,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打下赵国五十余城,这不是你当将军几年了反而不如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吗?"韩信想想这话很有道理,于是渡河攻打齐国 。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是齐王把郦食其煮了,使刘邦痛失一大能臣,二是齐汉联盟,使本来不废吹灰之力的事需要投入更大的兵力去征讨,三是韩信在已知拿下齐国的情况下仍然对齐用兵,不仅坏了大事,而且其居心不可告人 。这对汉王刘邦来说,自然非常不痛快,也许从这开始,心里上就对韩信有了隔阂与防备,关系当然不再是亲密级别的了 。虽然后来韩信平了齐,汉王心里还一定不爽 。平齐之后,韩信又接着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要求做代理齐王 。理由编得再合情理也是乘人之危的讹诈,刘邦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在张良陈平的劝导下,汉王忍下这口气,并好人做到底的封他做真齐王 。这里就已经把韩信当成对手看了 。我们想想,我们现在有些人跑官要官不仅让正直的人很反感,也让当权者不舒服,虽然得到别人的代价 。
如果韩信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听了蒯通的计策,自己单干,也兴许能弄成与后来的三国一样,齐汉楚三足鼎力 。可惜韩信顾念刘邦“解衣推食”之恩,而死活不肯背刘,弄成一餐夹生饭,给自己遭遇不测埋下伏笔 。也怪蒯通在劝说韩信自立的时候没有抓住要害,以致韩信象对此前项羽的说客武涉一样对他的劝告置之不理,从而错失了成为一方诸侯的良机 。最后被"兔死狗烹" 。
武涉游说韩信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刘邦"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你这个齐王是不稳的;二是汉王"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 。然得脱,辄背约,复击项王",说明刘邦是个不讲信用的忘恩负义的小人,既然可以这样对项王,以后也可以这样对你,你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因为"项王尚存也";三是"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你何不"参分天下王之"?这些头头是道的游说其实表明了武涉是看清了当时的形势以及对韩信而言的利害的 。可惜韩信不为所动,我料想韩信也不会为敌国的说客这样一番说词所轻易打动 。因为确实如韩信自己所讲,事项王项王对我怎么样与事汉王汉王对我怎么样,他心里明镜似的,在我还没什么功劳的时候,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言听计用 。"所以我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人家这么信任我,我如果背叛他一定不吉利,就是死,我也不会改变 。"士为知己者死",单凭这样两句话是不可能破坏韩信的感恩之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