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至今都在纪念这位英雄,就连鲁迅先生都称他为中国的脊梁

唐名将张议潮出生在西北重镇沙洲(今甘肃敦煌),这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张议潮生在了富贵窝里 。
在唐朝最风华灿烂的年代里,包括沙洲在内的河西十一州是唐朝版图上最璀璨的明珠 。此地是河西走廊要冲,连接着东西方世界的贸易,其富庶和繁荣冠绝天下 。可惜,张议潮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候 。
在他出生以前,这只臂膀早已被唐朝的宿敌——吐蕃砍断了 。
趁着安史之乱时,昔日驻扎在河西重地的唐军陆续被调回中原平叛的机会,吐蕃朝着防务空虚的河西十一州发起疯狂进攻 。尽管河西军民进行了近乎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死抵抗,无奈朝廷自顾不暇,没有能力援救河西,到公元787年,随着抗击吐蕃多年的沙洲沦陷,河西走廊终于丢了 。
吐蕃人把河西当作流油的肥肉,隔三岔五就呼啸着杀来,抢粮抢人 。当地的唐朝人随时都会被掳走做奴隶,且被严禁穿唐服,唐朝人谁偷偷说汉语,立刻就会被挖掉眼睛、砍掉四肢,扔到郊外自生自灭 。
这就是张议潮出生的地方,这就是张议潮生活的年代 。在这种凶残的治理下,昔日富强繁华的河西大地俨然成了人间地狱:很多昔日繁华的乡镇都成了废墟,昔日绿油油的农田全成了荒芜沙地,城市里的汉人见了吐蕃人都吓得赶紧躲避,躲得慢一点儿的就会被当场暴打一顿 。
唐朝使者借出使吐蕃的机会来到这里,好些唐朝人偷偷流着泪质问使者:朝廷忘记我们这些子民了吗?
是啊,什么时候唐军才能够重振雄风,再度收拾这沦陷的山河?一代代挣扎在吐蕃军队马刀下的唐朝人望眼欲穿,可是,使者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朝廷也回答不了 。那已经不是威风八面的盛唐了,那是一个困于藩镇割据,在内忧外患里苦苦熬时间的中晚唐,哪有能力来拯救受苦的百姓呢?
然而,同样在这样家国沦陷的苦痛和身为亡国奴的耻辱中度过了整个青春年华的张议潮没有提出这样的疑问 。他从未惆怅咏叹,更不曾麻木不仁 。
他听到了同胞泣血的疑问,用行动回答了这样一句话:我来!
英雄挺身而出
出身沙洲名门的张议潮虽然也在吐蕃的凶残欺压下忍辱求生,但他身在这个曾经浴血抗击吐蕃的英雄城市,祖先传承下来的满腔热血从未冷却 。
他早早就以盛唐名将封常清为偶像,苦学兵法韬略,武艺更练得勤,家产几乎全都被他变卖掉了,用于招兵买马 。就这样,在吐蕃人眼皮底下,张议潮不声不响地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归义军 。
一只复仇的拳头已经悄然攥紧了 。
但是张议潮也知道自己做出的是一个怎样凶险的选择:一旦他高调起兵,就是直接挑战公元九世纪亚洲强大的军事帝国——吐蕃 。吐蕃有强大的战争潜力和更强大的战斗力,想从它的铁蹄下挣脱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
因此,在人生大半时间里,张议潮一直在默默蛰伏,等待最好的机会 。直到公元848年,49岁的张议潮下了决心:动手!
这一年的吐蕃陷入了内乱 。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张议潮一下子就抓住了 。于是长期骄横的吐蕃驻军看到了令他们瞠目结舌的景象:满城昔日羔羊般被他们驱使的百姓竟然拿起了武器,呼啸着向他们杀过来 。
几乎在一夜之间,吐蕃军队就被狼狈打走,沙洲光复了!这是自河西沦陷后,吐蕃军队第一次在河西遭到痛击,唐朝人光复山河的号角就此吹响 。
旗开得胜的张议潮立刻派出十路信使,向遥远的朝廷通报情况,报捷的同时请求支援 。然而,这十路信使陷入了吐蕃驻军的重围里,大多壮烈牺牲,只有一个僧人最终带着满身战伤走到了长安街头,而那已经是两年以后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