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名僧:盘点历史上的佛教高人(15)


【生平事迹】
先悟佛道,后入佛门
六祖惠能三岁丧父,家境贫困,迁居龙山山麓结舍打柴,靠卖柴养母,有一天,他负薪至筠城金台寺前,闻有人诵经,便问此是何经?从何而来?诵经者告知惠能,此是《金刚经》,是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传来 。惠能闻经开悟,感悟佛法,从此对经便结下深深佛缘 。二十四岁那年,他决定离开故乡赴黄梅礼见五祖弘忍,入门求佛,以求从五祖弘忍处参学《金刚经》 。
惠能几经艰辛跋涉于龙朔元年(661年)到达湖北黄梅东山东禅寺,拜五祖弘忍和尚为师 。弘忍见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惠能说:“我是岭南人,唯求作佛 。”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惠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我只来求佛,不求余物”,惠能出语惊人,弘忍知来者不凡,根基深厚,智能过人,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 。惠能因身材瘦小,腰系一块60多斤重的石块增加体重,一脚一脚地踏碓舂米,在艰辛的劳动中“渐悟”佛性 。惠能出家求佛,不同于其他出家人,因某种原因而入空门,然后在师父的传教后才明佛法 。惠能是先悟佛道,后入佛门 。
先成佛祖,后削发为僧
惠能在碓房踏碓八个月 。有一天,弘忍为了考验东禅寺七百人禅解的浅深,准备传以衣钵,命各人作偈呈验 。当时,神秀上座为教授师,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见此偈,甚是惊异 。弘忍觉得这示法之人,已经见性,不但道出了禅的本意,而且比神秀理解得更深更透,更“空”,更“无”,更加唯心,认为他是接法的理想人选 。恐人损害惠能,亲自至碓房暗示惠能晚上三更到方丈堂 。是晚三更,弘忍向惠能宣讲《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大悟 。弘忍便传顿教及衣钵,并对惠能说:“你为禅宗第六代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即送他离寺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 。惠能遵照弘忍“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机语,日夜兼程南返广东,隐遁于四会、怀集的大山之中,与猎人和当地村民一起生活劳作,历尽磨难,后在怀集冷坑上爱岭龟嘴岩(后人称六祖岩)栖身苦心修炼十六年之久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居士修持中,他身承六代祖师之位,韬光养晦,严谨修行,勤练禅法,脱离浮躁,“顿悟”佛性,等待禅机 。
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八日,大唐盛世,时逢大运,教派争端平息,出山弘法机缘俱足,四十岁的惠能即从怀集至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吹幡动,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 。惠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 。”大家听了为之惊诧 。印宗法师契悟询知是禅宗法嗣,即拜为师 。集众在法性寺内菩提树下为惠能剃发,请名德智光禅师等为他授具足戒 。自此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 。
下下人有上上智
六祖惠能目不识丁,为后人留下惊世之作《六祖法宝坛经》 。这是惠能去世后,其弟子将其法语言行整理成册,编写而成的,是中国唯一的佛教经书,也是佛教发源地印度以外唯一的佛教经书 。成为研究中国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历史典籍 。从唐朝至今,不少名人、文豪、学者毕生研究不绝 。唐代的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分别为六祖写碑赞;当年一位伟人曾向身边工作人员说了一段关于禅宗六祖的精辟论断:惠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的创始人,亦是中国佛教的始祖 。在他的影响下,印度佛教至高无上的地位动摇了,甚至可以‘呵佛骂祖’,他否定传统偶像和陈规,勇于创新,并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