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名僧:盘点历史上的佛教高人(13)


翻译经文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 。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 。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 。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 。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 。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 。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 。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 。显庆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 。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 。次日,高宗回信拒绝 。
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 。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学界流行说法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
凤栖原野
龙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般若经》之后感慨说∶“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日?”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六日甲申子时(664年3月8日)圆寂,最初葬于白鹿原云经寺;669年,改葬于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有舍利塔,并在此兴建兴教寺 。
【作品及成就】
创立学说
①五种姓说 。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 。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 。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 。
②唯识论 。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谓“唯识所变” 。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 。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
③因明 。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 。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 。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 。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
翻译佛经传播学说
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相关书籍度佛学的全貌 。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 。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 。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 。
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 。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 。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