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谁是最效忠于溥仪的满清遗老?

导读:溥仪做了亡国之君后,先前那些整日里高呼万岁的权臣贵胄们跑的跑,逃的逃,如鸟兽散 。但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却矢志效忠于清室,对溥仪“不抛弃、不放弃”,忠心谏言、至死方休,一心守护和关心着这位命运多舛的末代皇帝,堪称最效忠于溥仪的满清遗老 。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人 。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 。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等人交厚,好论时政,而且不避权贵,直言敢谏,世称“清流四谏”,曾因“荐人失察”被罢官 。宣统元年(1909年)由张之洞举荐回京,宣统三年(1911年)担任溥仪的老师 。
辛亥革命后,大清帝国颠覆 。按照“优待条约”,溥仪仍然保留帝号,居住在北京后宫 。65岁的陈宝琛仍在后宫担任“帝师” 。在授业的同时,陈宝琛经常孜孜不倦的向溥仪灌输“卧薪尝胆”、“遵时养晦”、“静观其变”的复辟思想,希望溥仪有朝一日能够恢复“皇清大业”、“重登九五”宝座 。期间,陈宝琛为光绪皇帝撰写了《德宗本纪》,并主纂了《德宗实录》,被溥仪加封为太傅 。
在赴东北充当伪满傀儡执政前,溥仪与陈宝琛朝夕相处最久,彼此相知最深 。在溥仪的眼里,陈老师是自己“惟一的灵魂、惟一的智囊”,是“最忠于大清、最忠于自己、最稳健谨慎”的人 。即使溥仪被逼出宫到了天津,陈宝琛也依然追随,“授读如故” 。此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地区已经虎视眈眈 。
“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这是日本侵略者在1927年东京会议上,由时任首相的田中起草的《田中奏折》中提出的侵略计划 。在具体实施上,日本参谋部提出分三个阶段逐步吞并中国东北,即:第一阶段,扶植卖国集团,成立亲日政权;第二阶段,建立“脱离中国本土”的“独立国”,即扶植傀儡政权;第三阶段,吞并中国东北,划入日本版图 。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我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 。为了实现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狼子野心,日本人想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11月2日,日本特务土肥原秘密来到天津,想迎接溥仪至满洲成立国家 。陈宝琛极力反对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他力排众议谏曰:“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也”;“不可轻信郑孝胥欺罔之言” 。言语之间不禁声泪俱下 。11月5日,溥仪召开“御前会议”商讨此事,陈宝琛主张慎重,反对贸然行事;而郑孝胥等人却主张“趁时而动” 。一场激烈的争辩在二人之间展开 。
陈宝琛和郑孝胥争论的实质是:恢复大清是中国的内部问题,但去东北图谋复辟,受日本人控制,是投敌卖国问题 。陈宝琛作为满清遗老,劝溥仪企图据复辟的思想是陈旧封建的,但主张不去东北受日本人摆布,还是爱国的 。溥仪认为陈宝琛“忠心可嘉”,所以没有表态 。第二天,溥仪收到了两枚炸弹(后经检验是假的),此后接连不断的收到恐吓信和恐吓电话,经过一连串的惊吓和刺激,溥仪下决心去东北 。1931年11月10日,溥仪背着陈宝琛,与郑孝胥等人悄悄离开天津,潜往东北 。在关东军和郑孝胥的控制下,溥仪成为“笼中之鸟” 。
对于溥仪的不听忠言和不辞而别,陈宝琛老泪纵横 。12月,性格倔强的陈宝琛不顾严寒,只身前往东北,冲破郑孝胥等人的百般阻挠,面见溥仪,叮嘱他要“静以观变,等待时机”返回天津 。两天后,溥仪召见陈宝琛,向他道出了日本人将要建立“蒙满共和国”并怂恿自己出任“总统”的计划,遭到了陈宝琛的坚决反对 。他劝溥仪不可轻信郑孝胥的“欺罔之言”,不要上日本人的圈套,并说道:“臣风烛残年,恐不能再来,即来,也恐未必能见,愿皇上保重!”临别前,陈宝琛再三叮咛溥仪:“若非复辟以正统系,何以对待列祖列宗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