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晚期桓玄生平简介东晋晚期桓玄是怎么死的

桓玄(369年-404年),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大司马桓温之子 。东晋将领、权臣,桓楚武悼帝,谯国桓氏代表人物 。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等职,封楚王 。曾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占据荆、江广大土地,后更消灭掌握朝政之司马道子父子,掌握朝权 。大亨元年(403年)十二月逼晋安帝禅位于己,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三个月后刘裕举义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途中遇上护送毛璠灵柩的毛恬等人,遭益州督护冯迁杀害 。因曾袭父亲“南郡公”之职,故世称“桓南郡” 。著有《桓玄集》二十卷,已亡佚 。
桓玄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桓玄是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 。他自幼为桓温所喜爱,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其军队,并接替他任扬州刺史,以时年五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 。两年后,桓玄的服丧期满,桓冲亦离任扬州刺史,扬州文武官员与桓冲告别,桓冲摸著桓玄的头说:“这是你家的旧官属呀 。”桓玄听后就掩面哭泣,众人都对这反应感到诧异 。
桓玄长大后,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亦善写文章,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 。直至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二十三岁的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 。几年后出京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曾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国南郡(今湖北江陵) 。途中经过建康,拜见执政的宰相司马道子,司马道子酒喝多了,当着众人的面对他说:“你父亲桓温晚年想当贼,你怎么看?”桓玄吓得跪地流汗不起 。王府长史谢重为之缓颊,才结束了这尴尬场面 。桓玄从此深恨司马道子 。桓玄深刻感到自己被晋廷猜忌,于是上疏讼冤,但如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
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也就是荆州的治所江陵,最初荆州刺史王忱对处处跟桓玄作对,对他加以压制 。[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任上,孝武帝打算以王恭接任,桓玄虽然对王忱不满,但也惧怕王恭,遂派人入京贿赂孝武帝所宠信的尼姑支妙音,让孝武帝任命被视为“弱才”的黄门侍郎殷仲堪当荆州刺史,果然孝武帝听从妙音尼的意见,以殷仲出堪刺荆州 。殷仲堪对桓玄十分敬惮,而桓玄凭借父叔长年治理荆州的威望而专横荆州,士民畏惧他更过于殷仲堪 。殷仲堪因而与其深交,而桓玄打算借助其军力,亦取悦他 。
响应王恭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倚仗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因畏惧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图谋削弱各方镇,桓玄知道王恭面对王国宝乱政有忧国之言,故此劝说殷仲堪起兵讨伐王国宝,并派人联络王恭,推王恭为盟主 。当时,殷仲堪担忧没有皇帝的支持,自己被众人认为能力未达一州方伯的情况会被王国宝等人利用,终令他被调离荆州 。桓玄亦利用这个担忧劝说殷仲堪,但殷仲堪始终迟疑 。不过,当时王恭原来已决定主动起兵,并联结殷仲堪,殷仲堪此时得报,于是答应了响应王恭 。不久朝廷畏惧,故杀王国宝、王绪以息事宁人,王恭亦罢兵 。在此过程中,殷仲堪与桓玄始终没有进行实质的军事行动 。
王恭举兵以后,司马道子忧虑王恭和殷仲堪的威胁,于是引司马尚之和司马休之为心腹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因着桓玄请求朝廷让他任广州刺史,而司马道子亦忌惮他,不想他继续盘踞荆州,于是下诏以他督交广二州军事、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 。桓玄受命后却不到职 。同时司马道子听从司马尚之多树外藩,不料却因削夺了豫州刺史庾楷都督地区而令其劝王恭再度举兵,王恭遂于当年联结桓玄、殷仲堪等举兵讨伐司马尚之兄弟,桓、殷亦奉其为盟主 。殷仲堪认为王恭这次肯定成功,于是积极参战,更分五千兵给桓玄,紧随担任前锋的南郡相杨佺期顺江南下 。杨、桓二人到湓口时,亦为讨伐对象的江州刺史王愉逃奔临川,但被桓玄派兵追获 。及后虽然庾楷大败给司马尚之,前来投奔桓玄,但桓玄也于白石大败朝廷军队 。及后虽然王恭因刘牢之倒戈而败死,但桓玄和杨佺期进至石头,迫使司马元显回防京师,并命丹阳尹王恺守石头城 。不过,因为刚刚背叛王恭的刘牢之率北府军入援京师,桓玄和杨佺期因畏惧而撤回蔡洲(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江中),与朝廷军对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