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结天下名士:枭雄曹操借助舆论踏入仕途

特殊的时代有特殊的游戏规则 。汉代盛行品评人物之风 , 声名直接影响士子的仕途 。要想使自己声名远播 ,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自我炒作 。曹操就实践了一回 , 只是做得有些露骨 , 有些霸道 , 一旦求得名士的赞许 , 便心满意足大笑而去 。或许这就是枭雄的独特之处吧 。
汉代用人 , 非常重视舆论的评价 , 其职用的标准 , 主要是依据地方上的评议亦即所谓清议 , 实际上就是一种舆论方面的鉴定 。被舆论称誉的士人 , 才有可能成为推举的对象 。由于品评人物的风气很盛 , 有些人就成了清议权威、鉴定人才的专家 , 被喻为天下名士 , 他们对人物的褒贬 ,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地方上的舆论 , 因而影响到士人的仕途进退 。士子们为了取得清议的赞誉 , 就不能不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 , 寻师访友 , 以展示并提高自己的才学和声名 , 博取人们的注意和好感 。特别注意博取清议权威的赞誉 , 以至有些清议权威终日宾客盈门 , 甚至还出现了求名者不远千里而至的情况 。
而在这一方面 , 曹操确实是体现了他的大智慧 。首先 , 他对一些年轻的名士采取与之结交为朋友的策略;其次 , 是对一些年长的名士低下头向他们求教 。这样有利于争取名士对自己的了解和帮助 , 借以提高自己的名声 , 扩大自己的影响 。曹操在少年时就与袁绍相交 , 成年后两个人之间虽有一些隔阂但关系还是不一般 。及至袁绍、袁术的母亲死后归葬汝南时 , 曹操还是不计前嫌地去参加了葬礼 。颍川李瓒是“党人”领袖李膺之子 , 后来做过东平国相(如同郡守) 。曹操同他交往 , 彼此了解很深 。李瓒非常赞赏曹操的才能 , 临终时对儿子李宣说:“国家将要大乱 , 天下英雄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曹操的 , 张盂卓(张邈)是我的朋友 , 袁本初(袁绍)是你的外亲 , 虽然如此 , 你也不要去依附他们 , 一定要去投靠曹操 。”后来李瓒的几个儿子遵从父命 , 在乱世中果然保全了性命 。
南阳何颐 , 字伯求 , 年轻时游学洛阳 , 与郭泰、贾彪等太学生首领交好 , 很有名气 。好友卢伟高父亲临终时 , 何颐前去问候 , 得知其父有仇未报 , 便帮助卢伟高复了仇 , 并将仇人的头拿来在他父亲墓前祭奠 , 很是侠义 。何颐和大官僚士大夫“党人”陈蕃、李膺相好 。陈善、李膺被宦官杀害后 , 何颐也受了牵连 , 在被拘捕之列 , 于是更改姓名逃到汝南躲了起来 。袁绍慕其名 , 私下与其交往 。何颐经常潜入洛阳与袁绍计议 , 解救“党人” 。曹操在这期间也同何颐交往 , 谈孔学 , 论百家 , 说《诗经》 , 讲兵法 , 头头是道 。分析评论现实的派别斗争、党锢之祸 , 很有见地 。表现了学识渊博而且有济世之才 。何颐私下对别人说:“汉家将要灭亡 , 能够安天下的 , 必定是这个人了 。”曹操听到后 , 非常感激 。结交名士后 , 曹操在士人中的名声就大了 , 于是他谋求更大的名声 。
在当时的诸多名士中 , 许劭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人物 , 谁要是获得他的好评 , 则对自己的仕途十分有利 。许劭 , 字子将 , 汝南平舆人 。以名节自我尊崇 , 不肯应召出来做官 。善于辨别、评述人物 , 当时人们推举清议的权威 , 无不把他和太原郭泰作为代表 。谁要是能够得到许劭的赞誉 , 谁就能够身价倍增 。许劭常在每月的初一 , 把本乡的人物重新评议一番 , 叫做“月旦评” 。曹操为了取得许劭的好评 , 先去拜访在评议界享有很高声望的大名士桥玄 。桥玄 , 字公祖 , 粱国雅阳人 。历任县功曹、国相、太守、司徒长史、将作大匠、少府、大鸿胪、司空、司徒、尚书令等职 。桥玄谦恭下士 , 善于观察和品评人物 , 在清议界也享有很高的声望 。曹操慕名前往 , 桥玄与之交谈后 , 感到曹操很不平常 , 说:“现在天下将要变乱 , 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的 。能够安定天下的 , 大概就是你了 。”停了一下 , 又说:“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多了 , 没有一个是像你这样的 。我已经老了 , 愿意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 。”曹操听了 , 非常感激 , 把这位老前辈引为知己 。桥玄觉得曹操还没有什么名气 , 又劝他去结交许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