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鱼》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题材独特,角度新颖 。作者既入乎其内,深入地体察了鱼的习性、情态和生活环境,作了准确而非泛泛的描写;又出乎其外,由尺寸之鱼联想到广阔的社会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受到诗中寓意的暗示和启发 。全诗状物形象,含蕴深远,是独具一格的难能可贵之咏物佳作 。
放 鱼
【《放鱼》唐代诗人李群玉,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早觅为龙去⑴,江湖莫漫游⑵ 。
须知香饵下⑶,触口是铦钩⑷!
词句注释
⑴觅:寻求 。
⑵漫:随意,随便 。
⑶香饵:诱饵 。
⑷铦(xiān)钩:锋利的钓钩 。
白话译文
早日求得化身成龙去,江河湖海中切莫逗留 。
要知诱人的香饵之下,张口就是锋利的鱼钩 。
作品鉴赏
这是咏物诗中一首富于哲理的佳作,篇幅短小,意味隽永 。中国古诗中,最早写鱼的诗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人》篇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枯鱼过河泣》,则是以鱼为抒写对象的完整的全篇 。唐代咏物诗不少,然而写鱼的专篇仍然不多,所以这首《放鱼》是独具一格的难能可贵之作 。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嘱咐,全诗以呼告式结撰成章 。“早觅为龙去”,一开始就运用了一个和鱼有关的典故,妙合自然 。《水经注·河水》:“鳣鲤出巩穴,三月则上度龙门,得度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在我国古代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能兴风作浪的神奇动物,因此,为龙或化龙历来就象征着飞黄腾达 。但诗人运用这一典故却另有新意,他是希望所放生之鱼寻觅到一个广阔自由的没有机心的世界 。一个“早”字,更显示诗人企望之殷切 。接着以“江湖莫漫游”句,须承而下 。“漫游”本是为鱼所独有的生活习性,但在这里,“莫漫游”和“早觅”的矛盾逆折,却又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悬念:为什么希望鱼儿要早觅为龙,又劝其莫漫游于江湖之中呢?这就自然无迹地引发了下文:“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香饵”与“铦钩”也都是和鱼的生活与命运紧密相关的事物 。这两句诗一气奔注,分外醒人耳目 。铦,是锋利之意,“铦钩”与“香饵”相对成文又对比尖锐,那触目惊心的形象可以激发人们许多联想,“须知”使诗人告诫的声态更加恳切动人,而“触口”则更描摹出那环生的险要,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鱼的怜惜、担心的情态 。寥寥二十字,处处围绕着题目“放鱼”来写,用语看似平易,运笔却十分灵动而巧妙 。
“寄托”是咏物诗的灵魂 。这诗抒写的是放鱼入水的题材,但它又不止于写放鱼入水 。诗人的目光绝没有停留在题材的表面,而是在具体的特定事物的描绘中,寄寓自己对生活的某种体验和认识,使读者从所写之物,联想到它内蕴的所寄之意 。这首《放鱼》寄意深远 。其特色一是小中见大地展开,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 。写的是具体的尺寸之鱼,却由鱼而社会而人生,抒发了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恶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 。所咏叹的是“放鱼”这一寻常事物”这一寻常事物,但诗人却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因而音流弦外,余响无穷,使人不禁联想到诗人自己和许多正直的人们的遭际而深感同情 。正如陶明濬《说诗札记》所指出的:“咏物之作,非专求用典也,必求其婉言而讽,小中见大,因此及彼,生人妙语,乃为上乘也 。”此诗可谓得其旨 。
苏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何况是咏物诗 。这首《放鱼》状物形象,含蕴深远,花蕾虽小却香气袭人,堪称咏物诗中的佳作 。
- 白居易《和思黯居守独饮偶醉见示六韵时梦得和篇先》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王维《送李太守赴上洛》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诉衷情middo;银汉云晴玉漏长》作者魏承班,原文赏析
- 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王维《送崔三往密州觐省》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塞上曲》作者是戎昱,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 《牧童词》唐代诗人李涉,原文翻译、赏析
- 《赠阙下裴舍人》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作品,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 《琐窗寒middo;玉兰》宋代词人吴文英,原文作品赏析
- 王维《辋川集南垞》古诗原文意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