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冤杀:刘邦为何制造西汉史上第一大冤案?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 。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
韩信这位旷世名将,最终因“谋反”之罪横遭杀戮,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瞻仰韩信庙时的感慨:“将略兵机命世雄,仓皇钟室叹良弓!”
古往今来,许多人认为韩信并未谋反,这是刘邦、吕后制造的一大冤案 。那么,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了?韩信又是怎样被诛杀的呢?
韩信功高至伟被刘邦猜忌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其军事才能在《史记》中早已为世人熟知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军事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军事家 。他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 。而他指挥的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自出山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见《史记》),天下莫敢与之争锋,其卓著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 。
然而,韩信虽然是个军事天才,但他在政治斗争上几乎等于零 。韩信幼年时丧失双亲,因家里贫穷,所以衣食无着,想去充当小吏,却无一技之长,也未被录取 。因此终日游荡,往往寄食于人家 。他曾和亭长很要好,经常到亭长家里去吃饭,吃多了,也就惹得亭长的妻子厌烦 。于是,亭长的妻子提前了吃饭时间,等韩信到的时候,碗已经洗过很久了 。韩信知道惹人讨厌,从此不再去了 。他来到淮阴城下,临水钓鱼,有时运气不佳,只好空腹度日 。那里正巧有一个临水漂絮的老妇人,见韩信饿得可怜,每当午饭送来,总分一些给韩信吃 。韩信饥饿难耐,也不推辞,这样一连吃了几十日 。一日,韩信非常感激地对漂母说:“他日发迹,定当厚报 。”谁知漂母竟含怒训斥韩信说:“大丈夫不能自谋生路,反受困顿 。我看你七尺须眉,好似公子王孙,不忍你挨饿,才给你几顿饭吃,难道谁还望你报答不成?”说完,漂母拿起漂絮而去 。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钻了淮阴年轻屠户的裤裆,后人称之为“胯下之辱” 。
楚汉战争前期,刘邦总是失败,汉军中的许多人不看好他,都逃跑了 。韩信也逃跑了,却被萧何追了回来 。“萧何月下追韩信”讲的就是这段 。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任韩信为将,韩信正式登上了楚汉战争的舞台 。
韩信被起用后,其展现的军事才华令人瞠目结舌 。刘邦对韩信生出相见恨晚之意,对他言听计用 。因此,韩信对刘邦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在刘邦为其提供的宏大舞台上运筹帷幄,自由驰骋,恣意挥洒其军事才情 。
在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垒的严峻关头,韩信握有可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实力 。所以,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 。韩信不为所动,他在拒绝武涉时,说出了肺腑之言:“想当年,我投奔项王帐下时,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守卫) 。项王对我言不听,计不用,因此我才弃楚而投奔汉王刘邦 。汉王对我十分器重,授我上将军印,交给我数万兵将,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我,把自己的食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用,我才有如今的成就 。他对我如此信任,如果我背叛他会招来报应的 。所以,你也别劝了,就算我死了也不会背叛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