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北宋诗人生平简介,文学成就一览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书法家,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北宋景佑元年举进士,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 。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 。罢职闲居苏州 。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 。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 。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
生平经历
苏舜钦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生于开封(今河南开封),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 。祖父苏易简,宋太宗时参知政事 。父苏耆,官至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 。苏舜钦年轻时即不顾流俗耻笑,和穆修一起提倡古文,比尹洙、欧阳修等开始提倡的古文运动都早 。22岁时,因父亲官职而得以补太庙斋郎、荥阳(今属河南)县尉,景祐元年(1034)进士 。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 。
苏舜钦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 。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延揽人才,准备实行新法 。苏舜钦是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 。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对政治改革 。时值进奏院祀神,苏舜钦按照惯例,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 。王拱辰诬奏苏舜钦以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杜 。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与会的名士十余人同时被贬逐 。被废后离开开封,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庆历八年(1048)复官为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即病逝 。卒时年仅四十一 。
文学成就
苏舜钦青年时期,就以文章知名 。他不受当时浮艳文风的束缚,与穆修等致力于古文和诗歌的写作,在诗文革新方面,对同时的许多作家有过积极影响 。欧阳修《苏学士文集序》说"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高度推崇他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 。苏舜钦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原于古,致于用"(《石曼卿诗集叙》),强调继承儒家文艺思想中的现实精神,文学要反映现实 。他对散文创作的主张,见于《上三司副使段公书》:"尝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言也者,必归于道义;道与义,泽于物而后已 。至是,则斯为不朽矣 。故每属文,不敢雕琢以害正 。"这和韩愈的文论一脉相承 。他对诗歌创作的主张,主要见于《石曼卿诗集叙》:"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 。人函愉乐悲郁之气,必舒于言","古之有天下者,欲知风教之感,气俗之变,乃设官采掇而监听之,由是弛张其务,以足其所思",因此,"弊乱无由而生 。厥后官废,诗不传,在上者不复知民志之所向,故政化烦悖,治道亡矣 。"这与白居易的诗论精神相一致 。
【苏舜钦北宋诗人生平简介,文学成就一览】苏舜钦的文学创作,可以进奏院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
在前期,其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紧密联系 。许多上皇帝书和上执政大臣书,打破了骈四俪六的束缚,文笔犀利,议论激烈,抨击弊政,要求改革,多是有战斗性的政论文 。诗歌的突出特点也是具有政论性和战斗性,往往就当时的政治事件和现实问题直抒己见 。如《感兴》第3首,就林姓书生上书获罪的事件对统治者堵塞言路的残暴手段进行揭露和抨击 。《庆州败》就一次丧师辱国的战役,对主将的怯懦无能和执政者的用人不当作了尖锐的指斥 。《己卯冬大寒有感》、《城南感怀呈永叔》、《吴越大旱》等五言长篇,深刻反映了天灾人祸交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的社会现象,对广大人民的苦难倾注了同情 。《送李冀州诗》、《寄富彦国》、《送杜密学赴并州》、《送安素处士高文悦》一类诗,极力描述外患严重,鼓励友人们效命疆场 。《吾闻》抒发了他梦寐不忘保卫边疆的壮志,诗中写道:"予生虽儒家,气欲吞逆羯 。斯时不见用,感叹肠胃热 。昼卧书册中,梦过玉关阙 。"象这种抒写英雄抱负的主题,在宋诗里最早见于苏舜钦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