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middo;池上纳凉》清代项鸿祚,原文翻译赏析

清平乐·池上纳凉
清代:项鸿祚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
译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 。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
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 。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命名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
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 。
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 。销一作“消” 。
蜡炬:蜡烛 。
桃笙:竹簟 。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 。
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 。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 。
一霎:一会儿 。
赏析
词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二句,勾画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 。描写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无声,只有词人在池畔乘凉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是写在庭院乘凉的词人所看到的室内的情景 。根据下片词首句“醉来”二字判断,词人此时是在以酒销夏,边饮酒边观赏院中的景色,夜风吹来,室内的蜡烛光炬被风吹得摇晃不定,门帘也随风摇动;室外,月光将竹林映照在墙壁上,竹影依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声响 。在这里,词人是以动写静,那被风吹动的烛光,飘乎不定的门帘和那半墙如画的竹影,更显出夏夜的宁静,虽不一字月,却使人感到明月朗照 。瞑目遐思 。一幅清新优美的夏夜图便可在眼前浮现 。
词的下片着意描写词人乘凉时的心情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二句,是写人的动作 。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席上,手执熟罗扇,轻轻的扇风虽使人略感清凉,但却难解词人的醉意,在朦胧的醉意中,词人由凉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眼前池塘正是莲叶碧青,荷花争奇之时,然而瞬间雨过,一夜间便花凋叶残,明朝醒来,庭院里便是一片秋声 。最后两句着似写景,实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
全词勾勒出一幅常见的池边消夏图,传递了一种闲适、安逸、祥和的气息 。水天清话,夜深入静,是小令的基调,但不时有风中烛曳、墙上竹动、席上人晃、手中扇摇、水中波兴,来打破这种静谧 。以动衬静,对比分明 。项鸿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触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忧情苦绪 。这首词就是词人以传神的笔墨,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的如画的境界 。
【《清平乐middo;池上纳凉》清代项鸿祚,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