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像的发展历程印度佛像有什么特点?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王镛教授 , 曾在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主修印度艺术专业 , 对印度艺术如何从印度历史和宗教中演化的过程极有研究 。请他就展览的特点和背景作解说 , 对进一步认识那些缄口不语的神佛大有帮助 。
最早开始出现的是菩萨像 , 后来才出现佛像 。佛陀被神化 , 明显地发生在古代印度西北部 , 也就是现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 , 叫犍陀罗 。犍陀罗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 。公元前426年 ,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就侵入过犍陀罗地区 。从亚历山大时期开始 , 就建立了一些希腊移民城市 , 而且把希腊化的艺术也带到了印度 。所以一方面是佛教内部的变革 , 大乘佛教的兴起 , 再一个就是外来影响 , 特别是希腊的影响 , 包括希腊以后罗马的影响 , 它们共同促进了佛像的诞生 。
当时统治犍陀罗地区和北印度的是贵霜王朝(KushanEmpire , 古国名 。在其鼎盛时期公元105年-250年 , 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 , 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 , 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编注) , 其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信仰佛教 。他最早是信奉波斯拜火教的 , 所以仿照希腊、罗马的神像塑造了最初的佛像 , 都是希腊风格的 , 也就是犍陀罗佛像 。犍陀罗佛像的整个造型就是希腊罗马艺术的比较写实的人体 , 加上印度佛教的象征标志 , 也就是所谓三十二相:顶上肉髻、眉间白毫、长耳垂??顶上肉髻的鬈发 , 是希腊罗马雕刻那种波浪式的鬈发 。
整个犍陀罗佛像的造型是一个希腊人的面庞 , 眼窝比较深 , 鼻子高 , 鼻梁和额头成一条直线 , 这叫“希腊鼻子” , 希腊雕刻都是这样的 , 嘴唇也比较薄 。犍陀罗佛像穿的袈裟衣褶厚重 , 好像古罗马雕刻的长袍 , 所以有人也管犍陀罗佛像叫“阿波罗式的佛像” 。犍陀罗地区还出土了一些菩萨像 , 这是释迦牟尼出家之后苦行但还未成佛的时候 , 整个人体的解剖结构受到希腊罗马雕刻的影响 , 但是造像又充满了一种内在的精神毅力 。它是19世纪末出土的 , 刚出土的时候 , 英国考古学家就认为这个苦行的释迦雕像“toougly” , 太丑陋了!但是到了20世纪中叶 , 东西方各国学者一致推崇这个苦行的释迦是犍陀罗艺术的最高杰作 , 审美观念已经转变了 。
到了笈多王朝时代 , 公元320-550年 , 是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 。笈多时代创造了完全印度本土的笈多式佛像 。当时印度的佛教中期大乘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叫唯识派 。唐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取回来的 , 主要就是唯识派的经典 , 是印度中期大乘佛学 。唯识派强调“万法唯识” , 所有的现象都是出于“识” , 一共有“八识” , 意识的“识” , 但是比我们的意识要更玄妙一些 , 是生成宇宙的终极原因 。所以整个笈多式的佛像 , 都受到了当时大乘佛学唯识论的影响 , 内向化 , 充满了一种沉思冥想的神情 , 眼睑低垂 , 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它的顶上肉髻已不是犍陀罗佛像那种波浪式的鬈发 , 而是变成了一圈圈密集排列的螺发 。螺发也是佛像的三十二相之一 , 螺发绀青 , 螺发右旋 。为什么要向右旋转?印度的宇宙观认为向右旋转是宇宙运行的轨迹 , 礼拜佛塔的时候 , 信徒也是右绕 。另外 , 犍陀罗佛像的袈裟很厚 , 笈多式佛像的袈裟则很薄 , 半透明地紧贴在身上 , 好像从水里出来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