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的丞相和宰相根本不是一回事,别再给骗了

若提起“丞相”这个词 , 相信大家脑海中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 ,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臣 。如果再提起“宰相”这个词 , 恐怕大家脑海中浮现出的词汇依旧会是“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 。既然“丞相”与“宰相”都是指那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元老重臣 , 那么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一、丞相为官职 , 宰相为习惯用语
关于“宰相”与“丞相” , 大家往往都误以为它们是一个相同概念 。其实 ,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 丞相与宰相并不是一个对等的概念 。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中 , 丞相是一个明确的官职名称 , 而宰相则是对辅佐君王处理政务者的一种习惯性称呼 , 并非一个官职或官位 。
丞相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 ,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纷纷设置相国之职 , 辅佐国君处理国政 。不过 , 这个相国和今日所讲的丞相并不是一个官职 。丞相本是指协助相国处理政务的官职 , 是相国的副手 。到战国后期 , 丞相逐渐侵夺了相国的权力 , 丞相正式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 。
秦朝统一六国后 , 依旧设置丞相一职 ,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西汉建立后 , 承袭秦代的制度依旧设置丞相 , 命其辅佐皇帝 , 如汉初之萧何、曹参等人就曾官拜丞相 。正因丞相位高权重的特性 , 也就奠定其在人们心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
不过 , 丞相作为官职并非如常人想象的一直出现在历史中 。西汉哀帝时 , 延袭了三百余年的丞相之名就被改为了“司徒” , 自此之后 , 除蜀汉与曹操掌权时曾短暂设过丞相 , 丞相之职几乎就在历史中消失 。直到唐代设左右丞相 , 丞相之名才再次在历史中出现 , 并延续至明太祖废除丞相为止 。
?
宰相这一名称的出现于丞相几乎相同 ,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著作《庄子》中就以有了对宰相的记载 , 《吕氏春秋》中更是直言:“如果上天要降灾祸于国君 , 宰相可以代替国君受过 。”
只不过宰相不同于丞相 , 它并不是一个官职 , 而是一个习惯性的称呼 。“宰”其意指主宰、管理之意;“相”本意为相礼与人 , 但也有辅佐之意 。是故 , 将“宰”“相”二字连用 , 用于指代那些辅佐君王处理朝政的臣子 , 如丞相、尚书令、同平章事等 。
区别二、丞相是宰相 , 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祝总斌先生曾经对中国宰相的性质作出过精辟的定义 , 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只要一个官吏拥有了以下几项权力 , 就可以被称之为“宰相” 。1、必须拥有能够和皇帝商量政务的“议政权”;2、拥有“执行权” , 能够监督、督促百官执行政务 。这两项权力缺一不可 , 只要缺少了一项就不能被称为宰相 。
因此 , 按照祝先生的标准来看 , 汉代的丞相作为三公之首 , 不仅能同皇帝商量军国大事 , 还能监督百官(九卿)处理政务 , 作为宰相也就理所因当 。
?
然而 , 中国历史上并非只有丞相这一个官职可以被称之为“宰相” 。其实 , 魏晋南北朝时代尚书省(或称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有时会是尚书左仆射);唐代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宋代的同平章事均可被称为“宰相” 。明代的内阁首辅与清代的军机大臣虽然也是位高权重 , 但是按照祝先生的标准 , 他们没能同时拥有“执行权”与“议政权” , 无法被称为宰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