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观妓唐万楚】原文赏析,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五日观妓
唐代:万楚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
译文
乍一看她,好像是在越溪浣纱的美女西施,又宛如碧玉,媲美美人丽华 。
那深翠色的黛眉,使萱草相形失色;那火红的裙裾,让五月的石榴花嫉妒 。
她善唱新歌,甜润的歌喉,美妙的旋律,令人艳羡不已;她醉而起舞,双眸含情,云鬓微乱,娇媚之态令人心动神摇 。
谁说那端午节避邪的五色丝线能救人性命,现在我的魂魄已被这位乐伎勾走,今日怕是要死在主人家里了!
注释
五日: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妓:乐伎 。
西施:春秋时越过绝色美女 。谩(màn)道:空说或莫说的意思 。浣(huàn):洗 。春纱:生丝织成的薄纱 。
碧玉:南朝宋汝南王宠爱的美妾,出身微贱,南朝民歌《碧玉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说 。这里用以借指乐伎 。丽华:美人名 。古代名叫“丽华”的美人有两个,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另一个是张丽华,南朝陈后主的妃子 。一说丽华即“华丽”之意 。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夺将(jiāng):从……夺得 。萱(xuān)草: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 。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亦称“忘忧草” 。
红裙:红色裙子,亦指美女 。妒杀:让……嫉妒而死 。
艳:即艳羡 。
【【五日观妓唐万楚】原文赏析,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双眸(móu):两颗眼珠 。敛:收束,这里指拢发的动作 。
五丝:即五色丝,又叫“五色缕”“长命缕”“续命缕” 。端午时人们以彩色丝线缠在手臂上,用以辟兵、辟鬼,延年益寿 。
君家:设宴的主人家 。
赏析
唐诗中,固多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不朽篇章,然也不乏写上层士大夫宴饮、赠妓之作 。这类作品,一般思想性不高,在艺术上却偶尔有可取之处 。万楚的《五日观妓》,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篇诗作 。
此诗首先写乐伎的美妙动人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一落笔便别有风情 。在越溪边浣纱的西施,是古来公认的美女 。诗人刚刚提到西施,又用“谩道”二字将她撇过一边 。这样,既触发起了以美人比美人的联想,又顺势转到了眼前这位美女的身上 。但仍不直说而故作迂曲 。诗人让西施、碧玉、丽华三个美女一路上迤逦行来,借传统形象比拟所要描写的对象,省却了许多笔墨,却使描写对象轻易地步入了美人的行列之中 。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两句采用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夸张而兼拟人的表现方法 。上句用了表示动作的“夺将”,下句用了表示情感的“妒杀”,从而分别赋予眉黛、萱草、红裙、榴花以生命,极尽对眉黛、红裙渲染之能事 。萱草和石榴都是诗人眼前景物 。况端午时节,萱草正绿,榴花正红,又都切合所写时令 。随手拈来,为美人写照,既见巧思,又极自然 。
写罢形貌之后,又接写歌舞:“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写出观赏者对乐伎的艳羡,并点出“双眸”,更使乐伎形象光彩照人,充分渲染了其勾魂摄魄的力量 。
以上四句对乐伎的描绘,从对形貌的静态描绘开始,进而在动态中加以刻画,写她的歌舞 。一静一动,由形及神,展示了乐伎的色艺俱佳 。
最后诗人深情激动地说:“谁道五丝能续命,却知今日死君家 。”“死君家”与“彩丝线”密切关合,奇巧而自然,充分见出诗人动情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