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作品的艰辛历程,姓科还是姓文

《流浪地球》是由中国电影工作者制作的一部以中国科幻小说为基础的电影 , 它也是一部像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传统经典故事一样反映中国精神文化的电影 , 具有特别的符号意义 。
2019年《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 , 然而中国科幻的元年应该是1978年 。
1978年 , 大量科幻作品被译介进中国 , 《未来世界》、《铁臂阿童木》、《大西洋底来的人》等科幻影视的引入更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旋风 。也是这一年 , 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 , 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 宣告中国“科学的春天”的来临 。这之后 , 中国大量科技、科普类出版社、科普报刊恢复正常工作 , 很多作者投入科幻小说创作中 。
后来以纪实文学闻名的叶永烈正是中国科幻界的四位大师之一 , 他的儿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郑文光在大陆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 , 他50年代就致力于科幻创作 , 70年代重新投入创作 , 发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 , 1980年成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成员 , 代表作有《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曾被改编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萧建亨淡出科幻界后由刘兴诗坐稳了第四把交椅 。鼎盛时期有一百余位科幻作者 , 发表了近千篇中短篇科幻小说 , 长篇科幻小说也有几十部 。”
但是科幻作品应该背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 在当时成了一个议论的中心 。时至今日 , 科幻作品的定义也没得到普遍认同 , 在当时的中国更是经历了一场“姓科还是姓文”的讨论 。
1979年 , 《中国青年报》刊登《科学性是思想性的本源》 , 批评叶永烈的小说是“伪科学” , 会毒害青少年 。并认为限定给少儿看的科幻小说不适合写爱情、犯罪、社会反思的 , 否则就是低级趣味 。于是双方开始论战 。
【中国科幻作品的艰辛历程,姓科还是姓文】科普派坚持科幻文学应该承担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 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态度也是这么认为的 。
本来这场论战应该止步于学术界 , 但上世纪80年代 , 在当时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加入战局后 , 情势发生变化 。他赞同科普派 , 主张科幻小说必须承担科普义务 。
1980年 , 钱学森曾批评:“现在有些科普文章和某些流行的科学幻想小说 , 我看在思想上和科学内容上都有些问题 。”1981年 , 针对科幻影片 , 钱又批评:“科学幻想这一类影片可以搞 , 但它应该是科学家头脑里的那种幻想 。……应该搞那些虽然现在还没有搞出来 , 但能看得出苗头 , 肯定能够实现的东西 。……现在搞科学幻想片 , 太长远的东西是次要的 , 主要应配合四化 , 搞2000年的嘛 。文艺界的朋友对太空的东西很感兴趣 , 但这不是我们的重点 , ……这不是好题目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 , 到了2000年是个什么情况 , 要给农民一个远大的理想 , 这是个好题目 。”该批评被《人民日报》刊发后 , 影响很大 。
叶永烈的高产被认定为赚稿费、唯利是图 。魏雅华的成名作《温柔之乡的梦》写机器人妻子对主人百依百顺 , 温柔之极 , 却不能让人满意 。被批评为“反社会主义”、“一篇下流的政治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