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的生平简介( 四 )


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义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及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 。序致渊富,妙尽玄旨;条贯既序,文理会通 。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
这是关于考校译本、注释经文方面的事业 。同书卷二云:迩及桓灵,经来稍广,安清朔佛之俦,支谶严调之风,翻译转梵,万里一契,离文合义,炳焕相接矣 。法轮届心,莫或条叙;爱自安公,始述名录,铨品译才,标列岁月 。妙典可征,实赖伊人 。
这是创制《众经目录》的事业 。中国佛教界有了这样的注疏和经录,才能承先启后,循着正轨发展 。否则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即使后来有了象鸠摩罗什那样的大译师,象僧肇那样的大学者,恐怕也会受到障碍的 。道安在襄阳,除了从事佛学的研究与著述外,每年还讲两次《放光般若经》,《高僧传》说"四方之士,竞往师之",可见当时的法席之盛;因此就不能不制定僧规 。《高僧传》卷五本传云: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
在当时见到很好的效果,如习凿齿致谢安书中有云: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 。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高僧传》卷五) 。
这是习凿齿亲自所见的事实 。道安的风范对当时佛教界的影响很大,所以"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东晋的封疆大吏如桓朗子、朱序、杨弘忠、郄超等都非常敬重他,有的请他去开示,有的供养食米千斛,有的送铜万斤 。他创立檀溪寺,"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可见工程之大 。前秦的苻坚是东晋的敌人,也遣使送来外国的金箔倚像、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箔绣像、织成像各一尊,可能也是为了庄严檀溪寺 。东晋孝武帝曾经下诏书表扬道安,并且要当地政府给他像王公一样的俸禄 。这都说明道安在襄阳十五年,各方面都很成功 。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皆被延致 。苻坚并认为襄阳之役只得到一个半人,一人指道安,半人为习凿齿 。苻坚既得道安,就请他住在长安五重寺,时年六十七 。
道安在长安的七、八年当中,除了领导几千人的大道场,经常讲说之外,最主要的是组织翻译事业 。如昙摩难提翻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僧伽提婆翻译《阿毗昙八犍度论》,鸠摩罗跋提翻译《毗昙心论》、《四阿鋡暮抄》,昙摩鞞翻译《摩诃钵罗蜜经抄》,耶舍翻译《鼻奈耶》,他都亲自和竺佛念、道整、法和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有时对于不正确的译文还加以考正或劝令重译 。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上所说的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都是他的经验之谈,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
据《高僧传》卷五说,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姓各不同;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才改姓释氏 。又他广博的学问和文学的素养,成为长安一般衣冠子弟请教的目标,当时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的谚语,可以想见他为社会所推重的情形 。因此当苻坚要想进攻东晋,朝臣劝谏无效的时候,大家又请安乘机"为苍生致一言" 。道安在一次和苻坚同车的机会中进言规劝,而苻坚不听,终至败亡 。
苻坚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道安圆寂于长安五重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