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三位教师:和23个娃相伴,狠不下心离开|青年说| 朱支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巩悦悦 王凯
远离沂南县城一个叫黑山安的教学点上,诺大校园里只有23名小学生,其中16个一年级,7个二年级,三位主科老师兼任着音体美。
碧空下的翠色一泻千里,包裹住了半山腰上的人家。吞下生活压力和在外漂泊的辛酸,老一辈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也正因此,全村将唯一一块平坦的地方,留给了孩子们所在的黑山安小学。
与大山里溪水潺潺、鸟鸣啾啾的诗情画意相对应,地方偏远、交通不便、条件简陋等现实因素,成为横亘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鸿沟。有些人迈不过去,没过几年就考走了。有的人“在人群中看了一眼”之后,却怎么也狠不下心来离开了。
文章插图
上课!起立,老师好!在黑山安小学,郇卫晓正准备为二年级的7个学生上数学课。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巩悦悦 摄影报道
“啃着干馒头就咸菜,山里孩子让我震撼”
作为二年级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郇卫晓在黑山安小学一待就是六个年头。为了几个学生,她远离临沂的富裕家庭,将正在读书的大女儿托给父母照看,把年幼的小女儿留在身边。
对于郇卫晓的山区教学,家里一开始并不支持。
“因为刚出来上班的时候,孩子才四个月,我抱上大女儿就来山村了。”郇卫晓回忆,那时的她边照看孩子,边辅导学生作业,“校领导看我在外面住不方便,就给我在校内安排了间宿舍。”
留下来,意味着要克服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面对现实条件,不少来到这里的年轻人又离开了。而打动郇卫晓,并让她决心留下来的,正是黑山安小学的孩子们。
2015年,学校还没有午饭,学生上学都是自带干粮。“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孩子们边啃着干馒头,边就着咸菜吃。”初来乍到时的震撼,深深刺痛了郇卫晓的神经。山里孩子求知的眼神,让她挪不动回城里的腿。
另一件事也让郇卫晓很受触动。
有一年,班上来了两个双胞胎学生,孩子爸爸妈妈都不识字。在找到郇卫晓之后,两位年轻家长掉泪了,“孩子从来没上过学,我俩大字不识一个,这可怎么办啊?”
见状,郇卫晓连忙安慰孩子父母不要着急,“不行就把孩子放在这里。我在学校住,放学后可以义务帮孩子辅导功课。”经过一个半学期的辅导,两个双胞胎的成绩突飞猛进,考了90多分。每逢见面,孩子的一声“老师”,是郇卫晓听过最甜的声音。
和“看一眼就考走”的大多数人不同,郇卫晓不仅没走,还想在这里一直教下去。她曾有多次被调去中心学校的机会,但都放弃了,“这边的孩子更需要我。”
谈及班里孩子,郇卫晓的眼角数次湿润。
相比城市儿童,黑山村里的孩子大都是留守儿童。在细碎的日常中,人们能看到他们脸上的快乐与纯真,但他们同样要忍受着同龄人少有的孤独与无奈。
年轻的家长们背井离乡,终日奔波打工,寄希望于下一代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郇卫晓看来,如果能给这些孩子们多一点点关爱,他们会成长得更棒。
【大山里的三位教师:和23个娃相伴,狠不下心离开|青年说| 朱支娜】
文章插图
在教师朱支娜的引导下,黑山安小学一二年级的23个孩子排着队走出校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巩悦悦 摄影报道
“呼啦一下围上来,期盼的眼神让我感动”
黑山安小学的三位老师,各有各的故事,而一年级语文老师朱支娜则是最为特别的一个。
- 急先锋|战“疫”中的青春丨勇当“急先锋”他们是闪耀在战“疫”中的青春之光
- 十二师|山东援兵团纪实系列报道:万里入疆,兵团娃和他们140位“山东爸妈”的故事
- 推动力|喜讯!力高集团荣获“2021年度公益推动力大奖”
- 返乡|穿上红马甲有种责任感 刚解除隔离的返乡大学生向第一书记递上请愿书
- 昏迷者|年轻妈妈和死神赛跑,4岁女儿紧紧牵着她的衣角
- 翻译|《我们的天才儿子》刷屏,父亲回应:晓宇已回家,正刻苦翻译
- 金性勇|《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父亲:小宇已回家,正翻译新书
- 卢洪波|“爸爸登上了我的期末考卷!”长沙学子遇最暖心期末考题
- 浙江图书馆|《我们的天才儿子》刷屏,父亲回应:晓宇已回家,正刻苦翻译
- 王果|为你做核酸的护士,她们的日常,很少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