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灭论之争具体内容介绍,神灭论与神不灭论

神灭论之争指佛教徒与排佛者(包括一般无神论者)间,有关神(灵魂)是否因死亡而灭绝的论争 。
介绍
【神灭论之争具体内容介绍,神灭论与神不灭论】这是盛行于南北朝时代思想界的论题 。主张人死即形神俱灭,是为‘神灭论’;反之,主张人虽死,而灵魂(神)仍存,此即‘神不灭论’ 。关于人的形体死亡后,精神是否依然存在的问题,向为先秦以来的主要论题 。尔后佛教传入,又与三世轮回、因果报应、法身、佛性等佛教教义相融合,因而开启论争之端绪 。最早阐述‘神不灭’说者系三国时代吴·牟融的〈理惑论〉 。该论云(大正52·3b)︰‘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 。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东晋·慧远在所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中,亦倡‘形尽神不灭’说 。其文云(大正52·31c)︰‘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 。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 。’他认为精神并非物质,故能自今世的有情个体转移至来世的有情个体 。其弟子刘宋·宗炳又着〈明佛论〉(一称〈神不灭论〉),提出(大正52·9b)︰‘精神不灭,人可成佛’之说 。谓形质至粗,神明实妙,并非神从于形,而是形从于神 。
其时,何承天撰〈达性论〉,批判宗炳之说,认为生死乃自然现象,形灭则神散,精神不可能从一个体移至另一个体,故主张‘神灭’,从此遂展开一段往返论争 。至齐末,范缜着〈神灭论〉,云(大正52·55a)︰‘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又云(大正52·55a)︰‘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范氏极力阐扬形神一体,乃令当时朝野哗然 。许多信奉佛教之士如梁武帝、萧琛、曹思文、沈约等人,皆著书批驳其说 。梁代以后,虽亦有关于形神关系的探讨和争论,但在中国佛教史中已不居重要地位 。
中国说法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附︰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七讲(摘录)
到了齐梁两代,神灭不灭的争论达到了高峰,这是由范缜(子真)引起的 。他在南齐时,同竟陵王萧子良就有过辩论 。萧相信神不灭,而范缜当面驳难了他 。萧问,如果没有报应,为甚么人们会有贫富穷通的不同呢?范缜答,这事有如风吹落花,飘落在高下不同的地上,这纯属偶然,并无甚么报应的原因 。当然,范缜在那时候不可能看到贫富穷通的阶级根源,只得用偶然说来反对命定论,这也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萧子良不满意范的回答,但也觉得无法反驳,从此范缜即开始酝酿写关于神灭的文章了 。
梁武帝天监初(约在六年,即西元507年顷),范缜由外谪召回任中书令,便把多年酝酿的思想写成了〈神灭论〉 。论文很有逻辑性,对驳斥佛家神不灭说非常有力 。它是假设问答的体裁,共计三十一条 。范缜的外弟萧琛不同意范的说法,作〈难神灭论〉,把三十一条逐段引来加以驳难,因而论文得以保存下来 。现据萧文所引的看,原论共分六段,第一段是泛论形神的关系,认为神形相即,二者不能相离,所以共生共灭 。第二段指出神形是体一名殊,犹如刃之与利 。第三段指出人之所以不同于木石,乃由于‘人之质不同于木之质’,故‘有知无知各异’ 。第四段从人来说,‘形分与神分相应’,因形分不同,故神分亦不同,而形分是神分之本 。第五段说明人有‘圣凡之异’乃由于‘形器之异’ 。有聪明的人,其天赋之身体即有过人之处,──这是由形神相应必然得出的结论 。这一段还附带讲到幽明鬼怪的问题,认为这是在人物之外的另一种形体,如‘载鬼一车’确实是有,但这不是人死后所变的鬼 。第六段说明讲神灭的目的在于破除报应之说,间接打击佛教的势力 。因为当时佛教无论是在经济或政治上都已是流饱褊端,害政蠹俗,不容不破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