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从一代名将戚继光惧内看明朝女性的解放

“南北驱驰报国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这是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一首题为《马上作》的七绝诗,从中不难看出他矢志立志报国的抱负和决心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 。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 。戚继光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 。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却是历史上怕老婆的典范 。
说起来,戚继光的婚姻,十分耐人寻味,他13岁定亲,18岁娶“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王氏为妻 。据说,这位王氏非常贤惠,自己吃鱼头和鱼尾,把鱼身留给丈夫戚继光 。台州战役时,王氏与“戚家军”亲属居新河所城,守军很少,这时大批倭寇来犯,情势危急,王氏说服守城官兵,动员城中妇孺,穿上“戚家军”服装列于城上,倭寇一见城中有戚家军的主力,便立刻扭头撤退 。所以,王氏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空城计”,足见这位女性有勇有谋 。
【揭秘:从一代名将戚继光惧内看明朝女性的解放】王氏既贤惠又勇敢,但就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育,无法为戚继光生儿育女,开枝散叶 。于是,戚继光分别在36 岁、37岁、48岁的时候先后娶了沈氏、陈氏、杨氏等三个小妾 。因此,戚继光和王氏的感情也就急转直下,王氏不惜“日操白刃,愿得少保而甘心”,每天拿着一把刀,打算杀了戚继光解恨,恰如“老虔婆恶狠狠做一场!”戚继光平常就惧内,如今又自知理亏,便想尽办法和夫人和好,结果,王氏过继了二姨太陈氏所生的一个儿子戚安国 。后来,戚安国早夭,王氏难以接受妻妾相处的生活 。据《孟诸戚公墓志铭》记载,最后,王氏在晚年“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也就是和戚继光分手,一拍两散,自己回娘家了 。
丈夫在外是抗倭英雄,而到了家里,面对妻子王氏,依然不得不“百炼之刚化作绕指”,征服戚继光这样的一代名将,最后,不愿意沉沦在死亡婚姻之下,选择了离婚分手,人们不能不叹服王氏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她既不是悍妇,她可以让夫君吃鱼身而被传为千古佳话;她也不是弱女子,她能够上演“空城计”,吓退来犯倭寇;她更不是小女人,随丈夫领军辗转全国,南平倭寇,北拒蒙古,一个小女人焉能有如此能耐?王氏既贤惠,又刚毅,还聪明,更有自己的自尊心,在妻妾成群的家庭中,作为妻子,最后选择与丈夫分手归家,由此可见,王氏思想观念的空前解放 。
在古代中国家庭中,夫妻的矛盾可大可小,既有着人性激烈和斗争的一面,也有包容和宽恕的一面,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丈夫与妻子总会有个地位问题 。男人怕老婆,文雅一点的称呼是“惧内” 。在中国,丈夫“惧内”已经有数千年的传统了 。而到了大明王朝时候,朝廷修改了家庭婚姻政策,让中国人的家庭有了比较宽松的生活,带来的是女性思想观念的解放 。
明朝一开国,太祖朱元璋就规定了结婚年龄,男孩子必须年满15岁,女孩子必须年满14岁,严禁“指腹结襟” 。当然,“指腹为婚”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陋习,并非一项法令在朝夕之间就能禁止,或贪图一方家财,或攀附一方势力,人们往往在杯酒谈笑之间轻易许聘 。“指腹结襟”作为习俗难以一时革除,但是,步入明代中期之后,它的约束能力已经逐渐大打折扣,《明世宗实录》记“成婚以后,或发现对方有疾,或贫富悬殊,多有匹配不宜,无奈之下,只好悔约,甚至告官 。”到了明世宗时期,“指腹为婚”已成强弩之末,一方身有残疾,或者两家贫富差距悬殊,双方便不惜撕破脸面,告官来解除婚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