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是两晋的特产 。哪个人不会清谈,就像现在不会打高尔夫球一样,进不了上流社会 。名士们举办高级沙龙,娱乐活动主要就是清谈 。清谈到底是什么呢?一般都是谈哲学问题先来说说清谈的形式 。人数:两三个、七八个或者十几个,很随意,大家高兴就凑一起 。地点:陋室中、树林里、山坡上、溪水边,哪儿舒服就在哪儿 。时间:不分白天黑夜,只要觉得爽,通宵也可以 。参与的人比玩网络游戏都来劲,像打了鸡血似的,越说越亢奋,毫无倦意 。内容:多是哲学问题 。比如“世界万物生于有,还是生于无?”“一个人听了音乐会高兴或者悲伤,那么高兴、悲伤是源于音乐、还是源于人本来的心情?”谢安曾问殷浩:眼睛可以看到各种形象,那么这些形象是进入眼睛了呢,还是没有进入眼睛?总之,主题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就看谁观点新奇,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刺出一剑”,又能不着痕迹收回来,让人大呼过瘾 。
过程:一般人多的时候,开始会七嘴八舌,但往往其中有两个绝顶高手,来回辩论,相互驳斥 。其他人就都插不上嘴了,变成如痴如醉的听众 。类似于现在的“说话达人秀”综艺节目《奇葩说》,由马东主持,请蔡康永、高晓松、金星等人担任嘉宾,多个选手分成两派 。每期规定一个主题,比如“好朋友的恋人出轨,你要不要告诉好朋友?”“婚后遇见此生挚爱,要不要离婚?”等等,然后两派唇枪舌剑,看谁更犀利、更机智 。
那么清谈是怎么来的呢?最直接的原因是文人对儒家的信仰崩塌了,道家填补了心灵的空虚 。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思想是自由的 。汉武帝上台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变成“主科”,成了进入官场的敲门砖 。其他学说都成“副科”,不用参加全国“统考”,读多了没什么作用 。儒家的主导思想是:社会是有病的,读书人要立志成为拯救天下的“医生”,良方是“仁”和“义” 。到了东汉末年,贪污受贿盛行、国家糜烂不堪,卑鄙无耻的人做大官,正直有学问的人被排挤,甚至被砍头 。大夫们越来越困惑:读这些“破”儒学经典有什么用?难道为了当官就可以不要脸?曾经的精神支柱轰然倒下 。
道家不失时机“插足”进来,轻声地问:你心中有烦恼吗?是想不开吗?那是因为你没有放下 。人生的痛苦和快乐,都是来源于你的内心 。心是苦的,人生便如苦海无边;心是甜的,人生处处都是曼妙风景 。如同现在的心灵鸡汤,在士大夫的“朋友圈”发疯似地流传蔓延 。一方面是因为关在儒学的屋子里太久了,死板沉闷,透出僵尸的味道 。突然窗户打开,吹来了一阵清新之风;另一方面,可以忘记现实的苦痛,在麻醉中得到暂时的快乐 。于是道家思想开始兴起,西晋有两个出名的“大师”,叫何晏、王弼,他们的秘密武器是三本书:《庄子》、《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 。他们为这三本书加上自己的注解,到处做宣传,称为“玄学” 。“清谈”开始粉墨登场 。“清谈”一开始既谈“儒”,也谈“道” 。后来专谈“玄学”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道家和儒家,最早并不是势不两立的“仇人”,而是“你中我有,我中有你” 。两者有共同点:他们都认为老天有他自己的规律,如果符合这个规律,就是正确的,称为“道” 。不同点在于:儒家认为,人要通过老师的指点、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才能找到“道”,主张“有为”;道家认为,人只要顺应自然,清心寡欲,什么都不要争,就是“道”,主张“无为” 。就像教育小孩一样,儒学认为他要天天学习,才能找到真理;道家认为,玩是小孩的天性,小孩想玩就玩,管他干吗?一开始双方有交叉 。那就是:教育也要符合小孩玩的天性,主张“寓教于乐” 。这样,儒和道就融为一体了 。大名士王衍,是清谈的高手,他问阮修:老庄和儒学有什么不同呢?阮修说:将无同 。
- 大禹的父亲是谁上古人物大禹到底是谁生的?
- 新加坡大屠杀中日军到底杀害了多少人?有确切的人数吗
- 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的区别到底哪个好【详解】
- 盘点清朝那些吃货:大学士纪晓岚到底有多能吃?
- 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醍醐到底是啥意思?
- 经期到底能不能吃桃胶 桃胶有什么营养功效
- 香椿到底是不是发物 香椿是凉性还是热性
- 反法西斯同盟能打赢二战美国制造业到底帮了什么忙
- 秦国统一的时候当时六国到底在干嘛为什么不联合起来自保
- 殷离到底有没有死殷离最后毁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