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背后的真相:不能作为史实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的可信度有多大?我们不妨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
从历史的层面进行分析,唐雎凭借匹夫之勇震慑不可一世的秦王,并且要挟其保存安陵君的地盘,这从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而言,近乎渺茫 。然而,这不是我们的学习重点,我们重点要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学习,为什么这篇文章可能吹了牛却能千古流传,它在艺术上为什么成功了 。
从史实而言,它是不太可信的;从艺术而言,它又是极其可信的 。
都说写作文有一套模式,其实哪怕在经典里,这个情况也存在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使者唐雎以匹夫之勇,要挟秦王,仅凭一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然后“挺剑而起”,把秦王唬得“长跪而谢之”,答应保留安陵君的地盘 。
其实,这套程序也不是唐雎第一个玩,在他之前,这样玩的多了去了 。
我们看看案例 。
春秋时,齐桓公大会天下诸侯,结果居然被鲁国的曹沫用刀架着脖子要挟,被迫退还所侵占的土地 。这是第一回玩 。
渑池之会,秦王忽悠赵王奏乐,轮到他奏乐时,却耍赖了,这还了得,蔺相如不答应了,挽起袖子要和秦王干仗,同学们请注意了,蔺相如说的就是要血溅秦王,有效距离就是“五步之内” 。
还有一则大家熟悉的案例,就是那位善于自荐的毛遂 。毛遂随平原君去楚国搬救兵,一帮人叽叽歪歪,从早上到中午,耗尽口水无数,问题没有任何进展 。毛遂先生憋不住了,就上去理论,他的姿势也跟曹沫、蔺相如差不多,拿一柄剑,沿着阶梯走上去,一副要跟楚王单挑的样子,结果楚王妥协了,简直是神剧 。
【唐雎不辱使命背后的真相:不能作为史实的故事】因此,唐雎的手法,在他之前已经有人玩过几票了,而且次次成功 。基本上是手执利器在近距离内行事,并且执行人气势凌厉威猛 。
其实,写作模式的重复,也是时代思维模式,行事模式的重复,我们今天看来是不真实的,在当时却是真实的,只要能被时代接受,它就是真实的 。
当然,我们也要分析《唐雎不辱使命》与前面几篇的不同之处,有固定模式不等于没有变化 。
就挟持诸侯国君而言,与曹沫、毛遂、蔺相如这一系列孤胆英雄相比,唐雎的故事更加丰满,而丰满之处就在于对话,以对话凸显人物的性格 。
曹沫劫持齐桓公,蔺相如呵斥秦王,毛遂威胁楚王,凸显的都是前者的个性,齐桓公、秦王和楚王都有点弱 。


唐雎这事可不同,唐雎强,秦王也不弱,两强相遇,看谁扛得住 。你看看秦王的气势,一上来就猛轰唐雎,要从气势上压倒唐雎,开口就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至于唐雎提到的布衣之怒,秦王一声冷笑,你们小百姓能怒到哪里去,无非是脱了帽子,赤脚,用脑袋撞地,你能咋地?
寥寥几句,秦王的气场就出来了,而且他绝对并不是吹的,“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可能性在他手下已经发生若干次了 。
秦王的气场上来了,唐雎怎么跟上去,并且要有压倒优势?文章的转折就在这里,精彩与否,全在这里用功夫 。
既然在民间不能再有压倒性优势,那就往天上发展,你调动地面优势,我调动空中优势 。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的案例,一则这是三起布衣之怒成功的例子,二则是天象异常:长虹贯日,彗星袭月,苍鹰击殿 。无论是成功率,还是气势,都压倒了秦王 。
对话双方,其个性,其脾气,均得到张扬 。语气和神态,太逼真了,本来在史上并无依据的事,但是因为场面的逼真,语气的逼真,让读者身置其中,现场感增强了真实性,因此,也就被人们接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