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里藏刀的历史典故和用计点评是怎样的

宋将曹玮,闻知有人叛变,他非但不惊恐,反而随机应变,谈笑自如,不予追捕,让敌人把叛逃者误认为是曹玮派来进攻的,把他们全部杀光 。曹玮把笑里藏刀和借刀杀人之计运用得何其自如!古代兵法早就提醒为战者:切不可轻信对方的甜言蜜语、空头支票,要谨防他们暗中隐藏的杀机 。总之,此计还多用于军事政治与外交的伪装上 。
探源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的作法 。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己方的军事行动 。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


故事一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 。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 。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 。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 。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 。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以前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 。念旧之情,溢干言表 。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 。
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 。公子行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 。公孙鞅见公子行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 。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 。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 。公孙鞍还摆宴款待公子行 。
公子行兴冲冲人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 。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 。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 。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
故事二
笑里藏刀三国时期,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217年,鲁肃病死 。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 。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 。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
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 。他给关羽写去一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 。自称—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 。关羽为人,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 。”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 。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 。
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 。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 。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 。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


《孙子兵法》的“始计篇”讲了兵家的“十二诡道法”,其中第二条叫“用而示之不用”、“笑里藏刀”之计,是对孙子这一谋略思想的具体化 。使用笑里藏刀一计,要根据对方指挥员的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对妄自尊大者,再增加他的傲气;而对心怀畏惧者,要充分表明本方的诚意,使对方松懈警惕性,而本方暗中做好充分准备,寻求有利时机,向敌方发动猛烈攻击 。此计最重要的是,运用政治、外交等方面的伪装手段,欺骗和麻痹对方,以掩盖自己真实的军事等方面的意图 。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计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