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故事:人之初,性本善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有着“优秀”的童年教育 。他的妈妈懂得胎教:“我怀着孟子的时候哇,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
孟子生下来了,有一天看见邻居磨刀霍霍,准备杀一只小猪 。孟子非常好奇:“妈妈,隔壁干什么呢?”“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妈妈笑了:“给你吃啊 。”说完就后悔了,这不撒谎吗 。
于是,孟妈妈真的买了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 。
【孟子的故事:人之初,性本善的故事】孟子长到可以满地乱跑的时候,就到村外坟地跟野孩子们追逐嬉戏,还拿着个小火铲东挖西挖,表演筑墓埋棺,很有才艺 。他妈妈不高兴了,觉得有失斯文,带着这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搬了家,到农贸市场围墙外租房子住 。
于是孟子学习商人的样,讨价还价,喧嚣热闹 。孟妈妈怕孩子染上锱铢必较(念资珠必较)的市侩习性,又赶紧搬家,到政府公立学校旁边去住 。这儿天天有一帮傻乎乎的人学习揖让进退,摆弄俎豆祭器(俎,念祖,案板子 。豆是盛放篮子),都是软弱无力的儒生,在演习礼仪 。孟母忐忑不安的心总算踏实下来了 。儿子终于可以浸染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和循规蹈矩的本领了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
不过,太以自己意愿为中心的父母,往往剥夺了孩子自主独立的性情和创新发明的欲望 。
当然,孟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一度反抗过,但被妈妈镇压了 。孟子有一次从学校回来,被孟妈妈问及:“你近来学习怎么样?”孟子烦恨地说:“还不是跟以前一样,不好也不坏 。”孟妈妈气坏了,立刻乱摔乱砸,把“缝纫机”都打坏了,吓得孟子缩脖抱颈 。孟妈妈斥责了他半天,也不知道孟子听明白了没有 。孟子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从此再无自我主见,终于成为优秀的两脚书橱 。
由于孟子很有本事,年轻时就找不到事做 。到了五十来岁,还没有一官半职 。于是他拿着自己的仁政药方,跑到中原大梁的魏国来推销自己的主张以讨到一份工作 。,魏惠王跪在案子后面,两鬓班白,问孟子道:“叟!不远千里而来(成语出处),有什么办法可以利吾国 。”
不料孟子大怒:“你们天天嚷嚷着利,我却只要谈义!”孟子是不许人谈利的,君子谋道不谋食 。他还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一个增加了,一个就要减少 。于是后代中国人都不务利,而只求讲德 。
魏惠王见孟子不许讲利,就发牢骚说:“好!那就讲义吧 。我治国,也算讲义的啊!我黄河以南发生饥荒,就把灾民移于黄河以东 。我这不是义吗?当黄河以东发生饥荒,我也是如此 。我调剂粮食,迁移灾民 。我看邻国的政治,还不如我呢 。可是我的人口也不加增,邻国的也不见减少 。”
“您这就叫五十步笑百步啊 。您和您的邻国都不怎么样?关键是你没有行仁政 。行仁政的话,仁人无敌于天下啊 。”孟子拿出了自己的药方 。
魏惠王来精神了:“请先生教诲 。”
“仁政就是以仁的感召力和德行来征服人,您搞仁政,就可以使万民心悦诚服,诸侯相举来朝 。岂不就是王道了 。”
魏惠王听了半天孟子的话,觉得很无奈 。孟子讨不到好处,气得没法,又混了一年,就卷好行李和简历,踏踏实实地离开了魏国 。
孟子听说齐国有一个“稷下学宫”,是个读书人吃白饭的好地方,于是就离开刚刚碰壁的魏国,前往齐国找工作 。
齐国临淄城门“稷门”外的稷下学宫 。著名学者如邹衍、淳于髡(念昆)、田骈、接子、慎到、怀渊等七十六人,都被齐宣王安排在这里不用干活,只做高谈阔论,每天都是王霸义利、天人善恶之类的,还赐给高宅大第,住宽敞的校舍,坐华丽的校车,享受上大夫工资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