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的结局不是不会走路:而是没走出艺术

现在对“邯郸学步”这个成语解释是:有一个燕国人,到了赵国都城邯郸,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学了起来 。结果不但学得不像,而且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家 。
学人家学得不像,固然可笑 。可一个好好的人非要去学别人走路,这更为可笑 。然而,看着可笑其实并不可笑,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是因为邯郸人走路好看才去学的,邯郸学步另有原因 。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是庄子驳斥辩论家公孙龙的话,原文为:“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从“且子独不闻”可以看出,邯郸学步这件事当时应该是人人皆知的 。“寿陵”,别的书上不见记载,可能是一个不大的城邑;未成年人称为“余子” 。邯郸学步应该是实有其事,并非庄子瞎说 。如果仅是戏说,辩论家公孙龙是不能服的 。
现在模特得学走路,军人得学走路,学走路也就是这两种人 。学可是学,都在用于特殊场合,平时走路是没人学的 。这个寿陵青年,为什么非得要到邯郸去学走路呢?了解了古代的礼法,问题就明白了 。
《礼记》成书于周代,跟庄子的时代相不远,是一部专门规范礼法的书,人们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都得按着书中所说的去做 。其中的《曲礼》篇是讲举止的,有许多是关于走路的规矩,如“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为人子者……行不中道”,“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向)长者所视 。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方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将入户,必视下 。”“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 。”“趋”就是快步走,许多场合是不可以趋的,而有的场合又不可不趋 。“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连上哪个台阶,先迈哪只脚都是有规矩的 。
以上只是举例,更多的繁琐说头,足以让人头晕目眩 。这样多的关于走路的礼法,不经过学习是掌握不了的 。那个寿陵青年,应该是个预备贵族,所以他必须得先从走路学起 。其实,不仅仅是寿陵青年,当时所有的贵族青年都得先学走路 。而邯郸是赵国的国都,是个最讲礼仪的地方,所以小城邑的寿陵青年才到邯郸学走路 。
学习走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鸣玉佩 。
玉是古人品质、身份的标志 。玉佩在身上,不仅是看的,还有听的意义 。《诗经·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 。”“将将”就是人走动时玉发出的声音 。《礼记·玉藻》:“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 。”穿好衣服后,还要复查一下自己的容貌,听听佩玉发出的声音,然后才能出门 。《礼记·玉藻》又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通过走路的步伐加上“揖”、“扬”等手的动作,使玉发出的声音能够配合《采齐》、《肆夏》的节奏,玉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极好听的 。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就是以玉声喻水流声音之美 。
既要走路,又得让玉发出美妙而中律之音,这样的功夫,不经过艰苦努力的学习,是掌握不了的 。
也正是因为走路这样难学,那个寿陵青年才没有学好 。他走起路来,身上的玉声一定不好听 。玉声音难听,是很丢面子的事,为了面子,寿陵青年只好匍匐着回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