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颗红豆为何会被古人寄托相思之情?红豆为何会被称为相思豆?

红豆作为相思寄托之物,古已有之,在七夕情人节的也是情侣用于传达爱意的传情之物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五言绝句《相思》,借物抒情,使红豆成为了最负盛名的相思豆,于是,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以红豆寄相思,当亲朋好友离家远行时总要给亲人带上一颗相思豆,以此寄托相互的思念;相爱的情人也把相思豆当作爱情的信物相互赠送 。
红豆,植物名,又名相思子 。《本草》有载:“相思子,一名红豆 。”清俞陛云认为:“红豆号相思子,故愿君采撷,以增其别后感情 。犹郭元振诗以同心花见殷勤之意 。”郭沫若曾考证过王维笔下大名鼎鼎的红豆,结果在鼎湖山找到了一种叫海红豆的植物,它秋季果熟,其种子自然跃出果壳,呈朱红色,形似跳动的心脏 。而南方人习惯把相思子、相思树、海红豆都叫红豆 。
纯正的相思豆仅生长在我国的云南、海南等极少数区域 。由于红豆生长在高高的悬崖,吸取了天地之灵气,大自然赋于了它特殊的品质:质坚如钻、色艳如血、形似跳动的心脏,红而发亮,不蛀不腐,色泽晶莹而永不褪色 。其外形及纹路,皆为“心”字形 。其粒形特大,直径约8--9毫米 。而长江以南其它地区的红豆,由于气候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不仅粒子较小,而且还带着黑嘴 。这种带着黑嘴的相思豆,被俗称为“情人的眼泪” 。
那么,古人为什么把红豆叫做相思豆呢?
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他的妻子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经常泪留满面 。当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鲜红的血滴 。血滴化作粒粒红豆,掉在地上生根发芽,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幼芽长成了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 。
另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姑娘,为盼望寻找幸福泉而出走的伴侣,每天在山坡上遥望远方哭泣,泪珠洒到树枝上便长出一颗颗纯红色的“心中有心”的红豆豆,人们把这种红豆叫做相思豆 。
还有一种说法,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 。据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并囚凭 。凭自杀,何投台而死,遗书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两坟相望 。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又有鸳鸯雌雄各一,常栖树上,交颈悲鸣 。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 。
红豆作为情人的相思物,古往今来,引发过数不清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然而,一颗红豆导致一部学术专著的产生,却鲜为人知了 。
已故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抗战时执教西南联大,一日读报得知有鬻书者,即驱车前往,见所售书皆劣陋之本,无一可取 。面对主人殷勤,觉得过意不去,便问主人书籍之外,可还有其它东西出售?主人踌躇良久,回答:曾旅居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拾得园中红豆树所结子一粒,愿以此奉赠 。先生闻之大喜,购归,藏于书箧二十年之久 。1964年,陈先生作《红豆诗》,其序云:“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之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属草 。”这就是先生大著《柳如是别传》撰写缘起 。
在民间,相思豆和玉一样,是有灵性的开运吉祥神物 。男女定亲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用鲜红的相思豆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结婚后,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