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止于至善的理解( 二 )


其实《大学》第四章原文已经说明曾子亲口听说过孔子的教育,他对“止于至善”的经历和理解大概是最忠实的原文是通过对《诗经》中诗句的理解阐述而发展起来的:
以上四段的最后两段以《周文王》为例,描述了一个“至善至美”的人格形象,简要概括了修身正气的过程 。如学习,如琢磨,如磨” 。
以上四段的前两段指出,“邦集”再大,本质上都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支支”),就像“黄鸟”栖息在“山头”一样角落” 。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住的地方 。善治是物质的,“极善”也是“止”,但它是精神的 。周文王在做事上将“济、习、敬”三德(坚、平、敬)“止”,从而形成了“沐沐”的风格 。这就是所谓的“穆穆文王,虞姬喜景芝!”这里的“喻”是“子”,“喻集西景志”意为“在集、席、景尚安之” 。曾子接着解释说,统治者应该追求仁慈 。臣民应追求忠诚;儿子要孝顺;父亲应该追求慈爱;
“止”其实就是“决心”,“止于完美”就是“以完美为目标”
由此可见,对“止于完美”的准确理解应该意味着“完美”的境界是目标、标准、尺度 。通俗地说,这就是所谓的“决心”,而是远大的志向 。既然志向足够大,自然会成为“大人”,而不是“小人物”,所以这就是成为大人的“大学” 。
只有这样理解“止于至善”,将“止”理解为“决心”或“设定目标”,我们才能很容易地理解下面“知而终”的含义 。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止于至善的理解

文章插图
所谓“知而后安”,就是只有真正认清了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内心才会趋于稳定 。如果把“停”解释为郑玄和孔英达所想的“在自己的地方,在”,似乎并没有错,但我们总觉得隔着一层面纱,有一种迷茫 。
另外,“至善”不能简单解释为“完美状态”,因为“至善”也是动词,“至善”本义应解释为“通向善”和“走向善” 。”,所以“to stop” “To be best” 应该被解释为“be good 的目标”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果作者信息标注有误,请尽快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