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5测评视频 小米平板5测评视频

其实看到36氪的回答中引用的文章,我也是挺感慨的 。作为知名投资人,雷先生有着非常精准的战略眼光 。
“必须有人先种树”没错 。
问题在于小米的决心和执行力 。
回顾/鸿蒙平板的发展史,我曾经说过:
平板电脑市场对于排名较低的玩家来说太残酷了 。
问题的关键在于自研芯片的成本优势,这使得领先的制造商能够将旗舰处理器放在相对便宜的平板电脑上 。
以行业领导者苹果为例 。苹果在平板电脑市场的性价比策略是碾压竞争对手 。
iPad Pro和iPad Air3凭借强大的A系列处理器、流畅的IOS系统、相对完整的平板生态系统,已经成为所有平板电脑前的一座山 。
如果硬件堆叠,价格相对较高,很难与拥有完整软件生态的iPad竞争 。
如果你不堆叠材料,糟糕的硬件会限制体验,只能停留在相当低的价格段 。
如果不是库存克星将旧 A10 处理器用于新 iPad,平板电脑的日子会更难过 。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为什么可以造华为平板?
阵营平板的长期劣势不知为何陷入了恶性循环:
硬件厂商不关注平板市场,软件开发商没有动力去完善安卓平板的软件生态;
平板软件生态进入瓶颈,厂商没有动力更新平板产品 。
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必须站出来成为领导者,推动平板生态系统向前发展 。
这就是雷总说的,“先种树 。”

小米5测评视频  小米平板5测评视频

文章插图
只是小米平板早起晚了 。三代换了三个芯片平台甚至三个产品定位,然后产品线几年都没有更新 。
小米平板白死了,所谓的“先种树”自然成了一张纸 。
菊花厂早期坚持视听娱乐平板的定位,一步一个脚印发展,从未停止更新 。
尤其是近两年,平行世界/多屏协同等软件体验不断提升,笔记、绘图等生产力不断提升,是11的突出表现 。
同样,还有成为数码圈笑话的“筹码沙价” 。
我一再强调,芯片的主要成本由两部分组成:
晶圆、掩模、测试、封装等硬件的制造成本;
芯片设计、ip采购等软件设计成本;
智能手机旗舰芯片的开发出现了与汽车行业类似的规模效应:
虽然芯片的制造成本不是很低,但仍然比不上天价的研发成本 。
研发费用可以视为一次性费用,不会随着芯片出货量的增加而增加 。
相反,同款芯片的出货量越大,每颗芯片的研发成本就越低,这也是半导体行业强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销量的规模效应可以有效分配研发费用,降低成本!
“沙价”可能有些夸大,但如果下游智能手机厂商能够自主研发SOC芯片并保证充足的出货量,就有可能通过规模经济和垂直整合获得巨大的成本优势 。
先生 。雷军在2007年的发布会上提到,澎湃S1认为“小米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成为世界顶级的科技公司”,我想这也包括了这一点 。
只是 Surge S1本身性能不好,只用在小米5C上 。
但小米5C市场表现不佳,研发成本无法通过规模经济摊销 。
小米5测评视频  小米平板5测评视频

文章插图
后续《S2》中出现过不少量产传闻,后来被证实是假新闻 。“沙价筹码”自然不在话下 。
相反,从K3V2时代开始,海思在性能落后的巨大压力下,一直坚持在旗舰手机中使用自研芯片,一步步发展 。
所以我们看到麒麟980/990下线陷入困境,两代麒麟810/820正在席卷千元机市场 。
回到正题,小米平板5有希望超越华为11吗?
我想是的 。
华为努力了很长时间,但由于先进技术的供应被切断,继任者相对薄弱,令人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