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蝗灾时间及情况?中国蝗灾史

蝗灾,顾名思义,就是大量蝗虫的出现 。由于蝗虫数量众多,田间的农作物将成为蝗虫发泄的首选 。蝗虫进入并吃掉大量的庄稼和植物,导致庄稼远在千里之外,千里红土的后果是更加严重的饥荒 。之所以现在蝗灾越来越少,是因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了蝗灾的问题——干旱 。此外,中国在消灭蝗虫方面取得的成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后,肆虐中原的蝗灾终于在1960年代消散 。
最近东非蝗虫数量激增是 70 年来最严重的蝗灾,使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约 1100 万人面临粮食危机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说法,蝗虫群可以有一座城市那么大 。一平方公里可以容纳8000万只成年蝗虫的蝗群,一天的食量相当于3.5万人的食量 。它们可能对粮食安全和农村生计构成重大威胁 。一个沙漠蝗群每平方公里可以包含多达 1.5 亿只蝗虫 。蝗群随风迁徙,一天可以走100到150公里 。平均一个蝗虫群在一天内可以摧毁足够养活 2500 人的食物 。
2003 年至 2005 年的一场大面积干旱使 20 个北非国家损失超过 5 亿美元 。
为帮助防控疫情,当局储备了大量农药并进行了空中喷洒 。埃塞俄比亚政府还出动了四架小型飞机来帮助抗击蝗虫入侵 。
蝗虫,俗称蚱蜢,是一种擅长飞行和跳跃的草食性昆虫 。大多数蝗虫不挑食,主要危害草类,是农业害虫 。根据生物学家的研究,我国蝗虫有亚洲蝗、藏蝗和东亚蝗三种 。藏飞蝗,顾名思义,分布在西藏,亚洲飞蝗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东亚飞蝗分布在其他地区 。
对我国农业危害最大的东亚迁徙蝗具有异地迁徙、成群聚集和选择适宜产卵环境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42°N以南的黄淮海平原地区 。这些地区有明显的季风气候 。,降水期集中,年际变化大,旱涝交替频繁,沿湖、沿岸、河流、河流等地区形成许多大面积荒滩、荒地、芦苇、杂草等 。涝 。猖獗的拟合和出现基础 。东亚飞蝗的繁殖发育要求日平均气温达到25℃以上的天数必须在35天以上 。在冬季,如果日平均气温低于-10°C超过20天,或低于-15°C超过5天,鸡蛋就无法安全越冬 。
历史上,蝗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粮食短缺、物价上涨、饥荒,甚至是当年冬天的动乱 。
蝗灾的情况如下:从环境上看,主要是干旱造成的 。
从他们的生活习惯来看,主要是:
(1)它有一个合群的习惯 。
(2)非常肥沃 。
(3)它是多食性的,这意味着它可以吃很多种植物 。
(4)它的飞行能力很强,很难控制 。
(5)它的卵在地下深处,很难破坏 。
蝗灾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1、水旱交替的环境,如沿河岸边 。
2、杂草丛生的环境
3、越冬温度不太低 。
其实,在中国的蝗灾历史上,唐代以前的蝗灾更为严重,数量仅次于水旱灾害 。《农事全书》有云:“饥荒三因:水、旱、蝗 。地高低,雨沼泽斜;水旱为灾,有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幸免,只有旱灾和蝗灾,千里之外,所有的草木,或者所有的牛、马、旗、旗、旗,全都不见了,尤其比水旱灾害更严重 。”
古代蝗灾频繁发生,而且间隔时间很短 。在明朝,甚至每两年就有一次蝗灾 。据史料记载,从春秋末日到新中国成立的2600年间,中国发生了800余次重大蝗灾 。平均每2~3年发生一次区域性蝗灾,间隔5~7年 。发生大规模蝗灾,造成严重破坏
蝗灾的发生不仅仅与蝗虫有关,还往往取决于自然因素 。
春化三年七月,元复元年八月,浙江、浙江的蝗虫因感染微孢子虫而死亡;突如其来的暴雨救援 。草原管理不善、过度放牧、草原退化、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当利用等不当行为,都导致部分农牧区蝗灾猖獗 。蝗灾如此严重的另一个原因是蝗灾和旱灾总是一起发生的 。明代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中记载,“大旱,蝗灾”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徐光启说:“地有高有低,雨沼泽有偏覆,水旱皆为灾,尚有许多地方可幸免,唯旱极之蝗,万里草 。树木枯竭,或牛马旗旗枯竭 。悲惨,水旱过多 。”根据蝗虫的特点,需要大面积的湖泊和河滩作为适宜的生长区,往往发生在持续干旱或洪水之后 。蝗灾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爆发力,更是放大了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