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年年治年年涝怪圈 城市内涝顽疾该如何根治( 三 )


“中国很多地方的排水标准偏低 。一些城市达到‘三年一次’或‘五年一次’的标准 , 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排水标准是‘十至十五年一次’ 。”中国城镇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沉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 , 在我国一些地方 , 他们早就愿意打造看得见的“地面形象” , 而忽略了“隐蔽工程” 。“投资大 , 收效慢 。地下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城市防汛防涝的需要 。
海绵城市不是良药
治水漫漫长路
城市内涝综合防治刻不容缓 。

陷入年年治年年涝怪圈 城市内涝顽疾该如何根治

文章插图
“目前 , 国家正在开展城市更新的相关工作 ,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吴军良说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刚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居住区改造的指导意见》 。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 城市内涝防治应有成效 。
吴俊良认为 , 目前普遍提倡的生态规划理念是在城市水文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建设工作 , 明确不同淹没区土地利用的防洪标准 , 既充分保证了泄洪需求 , 但也提高了该地区的整体复原力 。因此 , 解决城市内涝 , 不能总是把重点放在管道问题上 , 必须跟上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 。
在程小涛看来 , 城市内涝治理问题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 是一场持久战 , 不是速战速决的 , 也不是高成本的防灾投入可以速战速决逆转 。“世界经验表明 , 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达到70%以上才会进入相对均衡状态 。因此 , 未来我国城市内涝压力会加大 。”
纵然前路漫漫 , 当内涝临近夏季时 , 治内涝问题势在必行 。
媒体调查发现 , 部分试点“海绵城市”局部内涝相对减少 , 但“从城市看海”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所谓海绵城市 , 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 ,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引发的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 又称“水弹性城市” 。
程晓涛曾指出 , 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开始后 , 有关方面发现排水系统改造难度很大 。比如地下不仅有排水管 , 还有给水管、供电线、网线等 。地下没有那么多空间 , “海绵城市”建设的想法应运而生——通过城市雨水调节池和下沉绿地 , 地表径流被保留 , 地下管线无需改造 , 但这种城市建设指标不足以应对持续的强降雨 , 实践证明并不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
国际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工程实践交流协会秘书长张迎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 , 就低密度城市地区而言 , “海绵城市”基于源头减排的理念有足够的空间广泛实施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就高密度城市而言 , “海绵城市”建设可实施的空间有限 , 作用有限 。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万能的 , 老城区的内涝问题要根据内涝的原因来判断 。即使‘海绵城市’能解决内涝问题 , 短期内全国这么多老城区是不可能的 , 改造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吴军良说 。
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增强抗灾能力
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老城区目前的内涝问题 , 是否有必要提高城市排水标准成为不少市民关心的热点 。行业 。
张英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近年来 ,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 , 很难做出准确预测 。如果城市老城区的排水防涝系统根据极端天气进行规划建设 , 一方面成本过高 , 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和沉重的债务负担政府;另一方面 , 建成后的相关设施可能面临长期闲置的局面 , 再次造成资源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