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年年治年年涝怪圈 城市内涝顽疾该如何根治( 二 )


陷入年年治年年涝怪圈 城市内涝顽疾该如何根治

文章插图
今年城市内涝形势依然严峻 。
6月以来 , 湖北省已发生5次区域性强降雨事件 。恩施、宜昌、荆门、皇岗、襄阳等地多次遭受暴雨袭击 , 造成特大暴雨、洪涝、城市内涝等灾害 。
在重庆 , 6月以来 , 经历了多轮大范围强降雨 , 多条穿城河流超警戒水位、超保障水位 。加之重庆独特的立体城市形态 , 沿江部分低洼地段的水无法排入河道 , 内涝严重 。
《法制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近年来城市内涝中 , 城市老城区内涝较为严重 。例如 , 受6月29日大雨影响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一路一老小区内涝严重 , 水深齐腰 , 小区内多名老人被困 。
尽管如此 , 新城区也未能幸免 。据媒体报道 , 桂林市燕山区是近年来多所高校刚刚在此开发新校区的大学园区 , 几乎每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 。
中国生态城研究院城市水务所副所长吴俊良在接受《法制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目前南方的洪涝灾害是由极端天气造成的流域灾害 。天气 , 导致城市内涝 。当流域灾害发生时 , 城市必须防灾减灾 , 新城区要充分评估内涝风险 , 避免灾害发生 。”
设计和施工标准低
排水防涝不足
暴雨让现代城市变得脆弱无助 。频繁的内涝让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地下管廊 。
程晓涛曾指出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 城市建设“先地上后地下” ,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 尤其是排水系统负债太多 , 一旦遇到大雨等 , 极端天气很容易导致城市内涝 。
程晓涛认为 , 目前整个内涝防治体系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 城市缺乏现代化的内涝防治体系 。也缺乏综合措施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盛光耀在文章中写道 , “重上轻下”的建设方式导致城市建设能力低下 。城市排水防涝 。城市排水管网等地下设施因造价高、隐蔽性高而未得到足够重视 , 直接表现为排水防涝设施的资金投入不足 , 设计和施工标准不高 , 导致建设滞后城市排水和防涝能力 。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
在吴俊良看来 , 造成城市内涝问题的因素很多 。“管道设计、前期规划、极端天气等原因有很多 , 这段时间很多地方被淹 , 而且这些地方建在过洪道和低洼地带 , 就是没有排洪设施“在城市规划中 。很多城市把原来的小河、水塘等河道填满盖房 。洪水来了 , 无处可去 , 内涝就发生了 。”
盛光耀还提到了排水管网的问题 , 指出“设计标准滞后 , 旧管网改造难度大” 。他认为 , 长期以来 , 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相对落后 , 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制定缺乏前瞻性 , 城市内涝防治工作持续滞后 。同时 , 由于资金投入问题 , 以往大部分地方排水设施的实际建设标准都是按照下限执行 。根据新标准 , 原有排水管网大部分需要改造 , 地下设施的特点使得旧管网升级难度加大 。
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 , 2018年全国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为68.3万公里 , 人均约为1. 37米 , 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10.31km/km2 。早在2002年 , 美国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就达到150万公里 , 人均管道长度超过4米 , 平均城市排水管道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公里 。2004年日本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为35万公里 , 人均管道长度为2.74米 。排水管的密度一般为每平方公里20-30公里 , 部分地区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5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