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诗人群

元和诗人群【元和诗人群】元和诗人群,是指主要生活在唐德宗贞元、唐宪宗元和及唐穆宗长庆年间元和年前后的诗人群 。分为三个群体:一是韩孟诗派,二是元白诗派,三是刘禹锡、柳宗元为代表的贬谪诗人 。
基本介绍中文名:元和诗人群
特指:主要生活在唐德宗贞元诗人群
代表:韩孟诗派,元白诗派
例子:孟郊、张籍、王建
名词释义元代诗人群,是指主要生活在唐德宗贞元、唐宪宗元和及唐穆宗长庆年间(785一824历时约40年)的元和年前后的诗人群,以孟郊、张籍、王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贾岛、元镇、李贺以及李绅、元宗简等最具代表性 。元和诗人现存诗 7288首,创作量达该时期所有诗作的半数以上,占全部唐诗 的11.2% 。元和诗人可分为三个群体:一是韩孟诗派,二是元白诗派,三是刘禹锡、柳宗元为代表的贬谪诗人 。他们被称为唐诗“第五代群”,是活跃在中唐后半期即德宗贞元、宪宗元和年间的一批诗人 。他们的创作高峰相对集中,诗人间过往甚密,“韩孟”、“元白”、“韩柳”、“刘柳”、“刘白”、“张王”,已成为其个人友谊和创作联盟的特称 。在诗歌创作上,其显着特点是创新意识极强,而又具有明确的诗派观念 。韩孟、元白两大流派一逐奇险,一求平易,大变唐诗旧貌;柳宗元、刘禹锡诸人更多地吟咏出贬谪失意的诗篇,贾岛、李贺则剑走偏锋,在诗艺上苦心经营 。正是这些人的合力,营造出唐诗史上的第二高峰,并将“元和”提高到了与“开元”并列的位置 。艺术成就元和与其前后的几代加起来,也不过短短50余年时间,何以在文学史上如此重要,以致被认为是“古今百代之中”,是“三元”中极重要的一“元”呢?仔细寻绎,其与文化史、文学史等领域相关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择其要者,不外乎以下三点 。首先,元和为唐诗之第二高峰,亦为唐诗之大变期 。综观唐代诗史,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诗人辈出,大家争雄,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高视阔步,各占胜场,合奏出激越昂扬的盛唐之音 。开、天之后,大曆诗人难以接武,出现盛极而衰的落差 。摆在元和诗人面前的道路无非两条:一是跟在盛唐这座诗歌高峰之后不越雷池,亦步亦趋;一是另出手眼,别觅新途 。这两条路,前者平坦易行,但难以获取大的创建,难以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痕;后者艰难崎岖,但却可获得创新的成就,可用深心大力彰显自家面目 。这是一种两难的抉择,在这抉择中,元和诗人毅然选择了后一条道路 。他们发现,与其在盛唐诗人已深耕细作的熟地上再去用力,不如剑走偏锋,从他们较少注意的方面突出奇兵,开疆拓域 。于是,韩愈、孟郊等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硬语盘空,戛戛独造,李贺、贾岛诸人或凄艳诡激,或幽寂清冷,均力辟新境 。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则重写实,尚通俗,以家常语、眼前事入诗,重视诗歌的讽谕、教化功能,将杜甫已有展露的此一倾向推向极致 。清人赵翼《瓯北诗话》卷4有言:“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便準确指出了其各自的特点 。叶燮《原诗》论中唐诗亦谓:“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更是高度肯定了韩愈大变唐诗的功绩 。至于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由于长期处于荒远的贬地,远离社会政治中心,所以将全副精力用于对个体忧怨的抒发,对政敌的抨击和山水的写照,对志节理想的持守,用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的话说,就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从而展示出贬谪文学最集中、最深刻的执着意识和悲剧精神 。总而观之,竭力冲破盛唐诗创作範式的笼罩,在诗歌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求新求变,大力突显自身特徵,是元和诗人群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其为后人重视的主要原因 。其次,元和诗歌的部分新变颇启宋调,开启了宋诗某些重要特徵之先河 。众所周知,创作题材的日常化、生活化,以及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等,是宋诗较突出的几个特点,而这几个特点,在元和几位大诗人笔下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韩愈将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写出了《山石》、《嗟哉董生行》以及《荐士》、《醉赠张秘书》等颇具散文化、议论化特点的作品 。陈寅恪评其部分诗作为“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 。”[11]而在创作取材的日常化、生活化方面,韩愈也作了大量努力,如其写落齿,写酣睡,写人情,写物理,将此前不能入诗的诸多生活物事纳入诗中,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以致宋人欧阳修《六一诗话》这样评论道:“退之笔力,无施不可,……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 。”与韩愈相比,白居易、元稹等人更以贴近生活而着称 。白氏《与元九书》声言:其杂律诗多“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 。”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也说:“常欲得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而病未能也 。”明确表现出对世俗化、私人化、情感化的追求倾向 。这样一些特点,被宋人拿去,发扬光大,遂成为宋诗的一些重要特点 。而细究起来,元和一朝实为其不可忽视的主要发祥地 。诚如钱钟书《谈艺录·诗分唐宋》在辨析唐宋诗的分野时所说:“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 。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 。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 。”就此而言,要考察唐诗如何过渡到宋诗,宋诗从唐诗中吸取了哪些东西,元和诗歌实在是不能舍之绕行的一个重要驿站 。再次,元和诗人的内部交往颇为频繁,形成了较为明确、自觉的流派意识,从而使其创作特点获得了较个体诗人更为突出的集团放大效应 。据我们考订,唐五代共有诗作者3 228人,作品数50 454首;在历时300余年的唐五代诗发展历程中,大致可分为七个诗人代群,其中以盛唐开(元)、天(宝)诗人群和中唐元和诗人群最为活跃;两大诗人群活跃着最着名的20位诗人,即开、天时代的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李颀、高适、王维、李白、崔颢、杜甫、岑参;元和时代的孟郊、张籍、王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贾岛、元稹、李贺;这些诗人仅创作量一项即不仅分别高达该时期的半数以上,而且其作品数之合(11 661)已占全部唐诗(50 454)的23.11% 。[12]此外,我们又对两批诗人所作交往诗进行比较分析,知元和10大诗人现存诗为7 288首,其交往诗共3 888首,占现存诗作总量的53.35% 。这一比例,大致与开、天诗人持平 。而就其现存诗和交往诗的总量言,则比开、天诗人分别增加了2 915首和1 291首,增长率分别为66.66%及49.71% 。[13]此一情况说明,到了元和时期,诗人们的创作激情及其与他人交往的频率都大大提高了,诗歌传播接受的机率也大大增强了 。也就是说,更重视人际间的交往并在客观上导致其诗作得到较广泛传播,成为这一诗人群的突出特点 。具体来说,在交往诗的赠与和接受的篇数上,白居易、刘禹锡、元稹三人均达百首以上,名列前茅,这说明他们有着频繁的对外交流,是此一时期最为活跃的作者 。张籍、韩愈、孟郊、贾岛所作交往诗多在50-20首之间,在创作量上难与白、元诸人争衡,故只能算是一般作者 。至于柳宗元、王建、李贺三人,所作交往诗均在20首以内,创作数量很少,因而属于封闭型作者 。当然,从他们交往的人次看,则以韩愈、张籍、刘禹锡三人最多,属于活跃交往者;白居易、元稹、贾岛、孟郊等而次之,属于一般交往者;柳宗元、李贺最少,属于封闭型交往者 。由此已可清晰看出元和10大诗人中不同作者社交範围之广狭、人际关係之疏密、个人心性之开放与封闭等有关情况 。进一步看,在人际往还与交往诗创作两个层面,元和10大诗人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即活跃作者在人际交往中往往範围不大,主要是与自己关係亲近的几位友朋往来甚密;而一般作者的人际交往则範围较广,与群体内的多数人均有联繫 。至于封闭型作者的交往诗创作,则与其人际往还成正比,均呈低落态势 。据此,似可得出对元和诗人群内部交往方面的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社交面不广而交往诗创作量较大的作者,更注重固定友人间关係的深化和发展,更具有一种基于相同审美追求的派系意识,也更注重生活情趣的投合与诗美类型的互补 。如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即属此类情况 。在白居易所作与群体成员往还的316首诗中,有172首是写给元稹的,120首是写给刘禹锡的,二者相加,已占其群体内交往诗总数的92.41% 。与此相类,在元稹、刘禹锡所作与群体内成员往还的114首、158首交往诗中,各有106首、115首是写给白居易的,分别占其此类诗作总量的92.98%、72.78% 。可见,无论元与白还是刘与白,均具有极密切的关係,所不同者,元、白交往主要在白生活的前中期,而刘、白交往则已到了白生活的后期;元、白关係更多地集中在共同的诗学理念和诗派追求上,刘、白关係则重在二人晚年生活方式的类同和相异诗美类型的互补上 。他们或长篇唱和,或短韵酬赠,形成了当时诗坛的独特景观,文学史上艳称的“元白”、“刘白”,正与此一情况相吻合 。第二,具有一定交往诗创作量而社交面亦广的作者,往往更具开放性与亲和力,更具领导诗坛的气魄或沟通派别关係的能力 。如韩愈与张籍,其交往诗虽分别仅有48首、53首,但却均与群体内7人主动往还赠诗,而其被动交往人数和受诗量则分别达到9人、7人,53首、61首 。在群体内部,韩愈与孟、张、白、元、刘、贾、王、柳、李等人,张籍与白、王、刘、贾、韩、孟、王等人,均有交往之作,其中韩愈与孟郊、张籍交往诗最多,分别达到21首、19首;张籍与白居易、王建交往诗各14首,与刘禹锡、韩愈亦各达9首和8首 。这种情况说明,韩、张二人既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具有广泛联繫,又分别与数位挚友交往密切 。就韩愈而言,因步入仕途较早,文名甚大,社会地位较高,又乐于奖掖后进,故无论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具有广泛交往的条件,而对与其诗美追求相近的孟郊,更是极力称道,联句唱酬,由是形成着名的韩孟诗派;张籍则心性随和,平易通脱,最具备与人交往的条件和能力,故其不仅与群体一般成员多所交往,亦与韩孟、元白两派均有密切过从,通其驿骑 。这样看来,韩、张二人之交往诗的数量与其社交面的範围大体上是吻合的,较广的社交面必然带来相应的交往诗作,而一定量的交往诗作也大致反映了他们的社交範围 。第三,与开、天诗人群相比,元和诗人群在扩大外部交往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群体内部,他们更重视群体成员间的诗歌唱酬和人际往还,其结果必然使得群体成员间的联繫更趋紧密,更具有一种协作意识和群体精神 。这是因为:一方面,藩镇割据的形势大大限制了他们出游的地域,使其活动範围相对集中;弊端丛生的社会现实导致他们生成强烈的参政变革意识,使其在较集中的时间内均任职京城;而年龄的接近乃至进士的同年出身更给他们创造了得以相互交往、切磋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他们同时面对诗歌创作经开、天以后盛极难继的局面,也就是说,创新和如何创新构成了对他们整个群体的挑战,要应付这种挑战,就不能散兵游勇,各行其是,而需广泛联繫志同道合者採取群体性的行动,于是,元、白、张、王和韩、孟、贾、李,一求平易,一逐奇险,既各为营垒,又不乏往还,在贞元、元和时期的诗坛上,播演了一出颇为繁盛的剧目,由此形成着名的韩孟、元白两大派别 。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正是藉助相互间的频繁交往,藉助交往诗篇的彼此传播和相互接受,才使得诗人间的联繫得到强化,诗派的风格趋于总体类同和集中彰显,并通过群体成员的合力,营造出了唐诗史上的第二高峰,并将“元和”提高到了与“开元”并列、启“元佑”先鞭的地位 。社会影响“元和”为唐宪宗的年号,从元和元年(806)到元和十五年(820),其实存仅有15年时间 。但文学史上的“元和”,实际上应包括此前的贞元(唐德宗年号,784-805)、此后的长庆(唐穆宗年号,821-824)以及宝曆(唐敬宗年号,825-827)、大和(唐文宗年号,828-840)几个历史时段 。这主要是因为,活跃在元和诗坛的主要作家大多都经历了这几个时段:元和之前,孟郊、韩愈与白居易、元稹均于贞元年间登上诗坛,其所代表的两大流派已见雏形;张籍、王建则有了可观的创作,柳宗元、刘禹锡等亦在此一时段崭露头角 。元和之后,韩愈于长庆四年谢世,元稹于大和五年谢世,张籍、王建约到文宗大和前期辞世,刘禹锡、白居易、贾岛则历经穆、敬、文三朝,直到武宗会昌年间才辞世 。因而,要谈元和诗坛,不能不考虑与之前后相关联的几个时期,而要谈这几个时期,又不能不以这些着名诗人创作力最旺盛的元和一朝为代表 。中唐的元和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重要时期,既导致了唐诗的大变,又开启了宋诗某些重要特徵之先河,且形成了明确的、自觉的流派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