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竟能被文人骚客所接受进入诗词作品作品中

经常听到人们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表达对老师的赞美 。据考证,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姚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华实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径也 。”
由此可知,这句成语是司马迁所引用的当时的“谚语”,是民间流传的俗话 。这句谚语后来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说法,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桃李成蹊”等,意思基本是一样的 。
既然是谚语,就表明它在民间相当流行,不仅如此,它还进入诗词之中,如宋代的辛弃疾在《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中写道:“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又如,金朝的元好问在《送杜招抚归西山》中也写道:“父老樵渔知有社,将军桃李自成蹊 。”再如,元好问《南乡子》一词有云:“迟日惠风柔,桃李成蹊绿渐稠 。”一句民间谚语竟能被文人骚客所接受,进入诗词作品,可以见其流传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 。

民间谚语竟能被文人骚客所接受进入诗词作品作品中

文章插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本意是说,虽然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有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会被踩出一条小路来 。这句话后被引申用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也不用向别人邀功,人们自然也会记住他 。
这句成语为什么会流传如此广泛?在当今时代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对它的寓意和哲理进行哪些新的解读?值得我们细细考究 。
一是自然纯真,永葆本色 。桃树和李树是相当常见的树种,几乎到处都是,它们的生命力十分顽强,比如,吃完桃子后把桃核随手扔在土里,稍微掩埋一下,第二年,桃树苗就能够破土而出了 。桃核的外壳如此坚硬,用石头都未必砸得开,但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嫩芽竟然能够冲破坚硬的外壳,破土而出,桃树有如此顺应自然召唤的能力,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感慨 。正因为它的生命力如此强大,所以在生长过程中几乎不需人工介入 。桃树和李树与玫瑰等需要人工精心栽培的植物不同,它们是自然生长的植物,无须雕琢就能成就自然和纯真的美,而且靠其本色就能吸引人们前来观赏 。

民间谚语竟能被文人骚客所接受进入诗词作品作品中

文章插图
二是谦虚低调,实至名归 。这个成语的重点之一是“不言” 。“不言”就是不张扬不吆喝、不显山不显水,深藏若虚,大智若愚 。老子曾言,其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所谓的“不敢为天下先”,说的并非是碌碌无为、不敢进取,而是说要低调做人、不事张扬,毕竟宝玉在璞,不减其光,宝剑在鞘,不损其锋 。
桃树、李树花朵颜色淡雅,并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芬芳,而是默默无言 。做人也应当如此,时刻保持谦虚、低调的品格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发现,越是有本事的人往往越谦虚,而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往往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所谓“满桶水不荡,半桶水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美的就是这样一种低调、无声、不炫耀、不邀功的良好品行修养 。
三是埋头做事,默默耕耘 。“不言”还表明桃树和李树不与外界争锋,而是默默汲取营养,悄悄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也象征着一种埋头做事的精神 。有一个稻子与稗草的典故与此异曲同工,说的是有一个城里人到乡下,无法区分稻田里的稻子和稗草,他去请教一位老农,问他如何区分稻田里的稻子和稗草,有经验的老农告诉他:沉甸甸低头向着大地的就是稻子,而向着天空朝上的就是稗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