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一 赵国


战国七雄之一 赵国

文章插图
赵国(战国七雄之一)赵(战国七雄之一)一般指本词条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
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 。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 。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 。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 。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 。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 。
【战国七雄之一 赵国】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 。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 。
基本介绍中文名:赵国
别称:赵
时间:公元前403年 ~ 公元前222年
帝王:赵籍、赵武公、赵章、赵种等
都城:晋阳、中牟、邯郸
主要城市:武城、武安、柏人
语言:上古汉语
货币:布币
所属时期:春秋战国
人口数量:约300万—350万
主要民族:华夏族
开创者:赵烈侯
国姓:嬴姓赵氏
历史起源赵国贵族出自商朝名门嬴姓部族,为商纣王手下大将嬴飞廉(蜚廉)的直系子孙 。始祖造父为飞廉的四世孙 。赵国国君为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与秦王族本是同一祖先 。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 。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 。嬴姓部族成为商朝贵族,世代辅佐商朝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嬴姓部族的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恶来后被周武王所杀 。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纣王之子武庚趁机挑唆发动三监之乱,嬴姓部族捲入 。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 。季胜生孟增 。孟增有宠于周成王,他就是宅皋狼 。宅皋狼生衡父 。衡父生造父 。分封赵城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国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赏赵城(今山西洪洞) 。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邑(今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成侯时期又立邢为信都(邢台),秦末汉初,赵氏复国后仍以信都(邢台)为都,地处四战之地,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 。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 。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章,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誌 。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 。《汉书地理志注》和《说文解字》记少昊氏为嬴姓 。嬴即燕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 。少昊氏初以燕(玄鸟)为图腾,故成为嬴姓的始祖 。赵人的先祖即嬴姓(少昊氏之后),赵氏(赵城叔带之后),世代辅佐殷商 。武王伐纣,诸姬并起 。与殷商属于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王室所厌弃 。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来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 。季胜曾孙造父善御戎,相传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其后以赵为氏 。造父善于御戎,侄子大骆(恶来之后)善于繁衍马匹 。受造父之荐,周王室不计前嫌,启用罪臣恶来之后大骆,封于汧(qiān,千)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 。大骆孙秦仲封大夫,秦仲之子赵其是为秦庄公,故秦赵同宗 。后造父六世孙奄父救周宣王于千亩之战,其子叔带为周朝卿士,因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离开周王,侍奉晋文侯 。从此赵氏便在晋国落脚,渐成望族 。在前403年,叔带之后赵烈侯与韩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赵国生存于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领土大致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 。智氏覆亡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襄赵襄子坚守城池,并联合韩、魏二家灭智伯 。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 。赵襄子死后,其弟赵桓子自立为君 。桓子死后襄子之兄赵伯鲁之孙赵浣,是为赵献子 。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赵烈侯,是赵国的开国国君 。胡服骑射参见: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时期由于受到与中山之战失败的耻辱,信宫(今邢台)大朝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徵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