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摔阿斗,刘备摔阿斗歇后语

刘备为什么要摔阿斗

刘备摔阿斗,刘备摔阿斗歇后语

文章插图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这个歇后语是在中国使用率颇广的歇后语之一 。其出处应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赵子龙长坂坡救主 。赵子龙在曹营中杀了数进数出,险些将性命丢在曹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后方将幼主阿斗救出,刘备从赵云手中接过阿斗不仅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高兴,反而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掷之于地,说:为你这乳子,几乎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一见此情景,立时被感动得涕泪涟涟了,连忙抱起被刘备抛掷于地的阿斗,一边跪到地下:赵云就是肝脑涂地也不能报主公的知遇之恩啊!就像歇后语中所说的那样,人们认为刘备这摔孩子的举动,并不是出于真心,只不过是在收买赵云及所有将士们的人心,以使他们更加为自己卖命而已 。对于这件事我倒不这样看,对刘备摔孩子乃发自内心深信不疑 。
刘备摔阿斗歇后语
刘备摔阿斗,刘备摔阿斗歇后语

文章插图
1、刘备摔阿斗 -- 收买人心 。
2、东汉末年,当阳长坂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遭遇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重任 。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 。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摔阿斗 。
刘备摔阿斗乃小说《三国演义》一家之言,历史上根本没有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一事,更无刘备摔阿斗一事 。
阿斗为什么那么傻?是因为刘备摔的吗?
刘备摔阿斗,刘备摔阿斗歇后语

文章插图
第一,刘备没摔过阿斗《三国志》等正史资料中并没有记载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清楚这本书中有一个“刘备摔阿斗”的精彩故事,而且后世世人还根据这个故事发明了一句歇后语: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公元208年,曹操统率大军南下征讨占据荆州一带的刘表集团 。由于刘表突然病死,接替其位置的小儿子刘琮在身边诸大臣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 。结果,曹军对刘表大军的征讨演变成了对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军队的追击 。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将家中老小托付于骁勇善战的赵云,自己带领其他人奋力冲出曹军的包围 。刘备脱困之后,家小却陷入曹军的围困之中 。负责保护阿斗和甘夫人等人安全的赵云拼死刺杀曹军,七进七出曹营,终于寻找到刘备的独子阿斗 。之后他又单枪匹马冲破曹军的围堵,追上刘备,将阿斗交还给刘备 。刘备看见平安无事的阿斗,心中久久悬着的大石终于放下;但刘备仍然很是恼怒,当着赵云的面将阿斗掷于马前,后又骂到:为你这个不长进的东西,险些损了我一员大将! 赵云万万没有想到,刘备会在自己面前将小小年纪的后主阿斗摔于马前,连忙抱起阿斗,跪在刘备面前泣诉:赵云即使肝脑涂地,也不能报答主公知遇之恩呢! 这段奇闻在《三国志》等正史资料中并没有记载,而只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文学创作 。不过因为《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非常大,许多人都误将其理解为正史,所以刘备摔阿斗的故事非常深入人心 。后来的许多研究者都揣测摔阿斗乃是刘备故意所为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统治集团都尽力搜罗人才,壮大自己的实力 。赵云作为难得的将才,自然备受刘备的重视 。刘备摔子就是为了表示其对于赵云的爱惜,其目的不过是让赵云为其肝脑涂地罢了 。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歇后语“刘备摔阿都——收买人心”的由来 。此外,也有不少人说,刘备摔阿斗是出于爱将之心,激情所至,是对赵云的精神赏赐 。第二,阿斗不傻 。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吗?《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对射君(身份不可考)称赞刘禅,射君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 。“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刘备遗诏)意思是连诸葛亮都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我还有啥担忧的?表示鼓励 。诸葛亮不会阿谀奉承,刘备不会不识人,陈寿也不会弄虚作假,所以,刘禅绝不是像传统观念中那么无能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事实上:“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 。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董事长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 。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有容人之量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 。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彻底摆脱“见习”皇帝的命运 。可是,诸葛亮仍紧握大权 。诸葛亮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所以才总揽全局 。这让人不禁要问,刘禅现在是没有经验,你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什么地方来的经验,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为侍郎,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 。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对这些,刘禅一让在让,不想引起国内的政治混乱 。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 。能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 。难怪有人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刘禅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 。刘禅不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 。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如何会忽然叛乱?说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诸葛亮的差,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诸葛亮逝世后,诸葛亮利益集团没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杀 。刘禅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来证明其志,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智慧 。毕竟阵前叛乱,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能“赐棺椁葬之”的 。刘禅生活腐化时,学者谯周和老臣董允上书劝柬,刘禅最多也就是无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 。后主刘禅可能是中国历代帝王里,对大臣动刀较少的一个了,这点非常难得 。头脑清楚、知人善用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 。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 。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 。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此时头脑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又不好直接反对,只能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尽管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 。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 。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 。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 。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 。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 。任官封爵,要刘禅同意;人事任免,要刘禅同意;出兵征讨,要刘禅同意,多少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 。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 。这一系列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曹爽与司马懿争权被杀后,夏侯霸害怕受到株连而入蜀,刘禅亲自出迎 。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 。”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从妹,所以刘禅才这么说 。之后,刘禅对夏侯霸“厚加爵宠” 。刘禅对夏侯霸的这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即使其父刘备在世,大概也不过如此,足见刘禅绝非平庸之辈 。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绝对不是昏庸低能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