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古城


泗州古城

文章插图
泗州古城【泗州古城】泗州古城为“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是兵家必争之地,今泗洪县为其本州 。泗州一带夏商周时曾属徐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属泗水郡,汉属临淮郡与淮陵郡,北魏时属南徐州,北周末期改称泗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宿迁市郑楼乡境内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泗州移治临淮(今泗洪城南,盱眙城北淮河对岸) 。2012年7月,经过南京博物院考古所考古发掘,其西南角部分重见天日,并出土了大量文物 。
基本介绍中文名:泗州古城
地址:江苏省盱眙县泗洪县交界处
2012年7月:南京博物院考古所考古发掘
泗州和尚:唐代名僧僧伽大师
历代相关唐代名僧僧伽大师(俗称泗州和尚)圆寂后归葬于此 。北宋欧阳修曾到此追寻过父亲的足迹(其父曾任泗州通判),作《先春亭记》;苏轼曾多次流连于此,写下诗文多篇;南宋名将韩世忠曾驻防泗州,保土抗金 。泗州城是遐尔闻名的古城,地处南北要冲,州城规模较大,汴水穿城而入淮,河西为唐时建的临淮县城,河东为宋时建的土城,二城由一座汴泗桥相连 。明初二城合而为一,砌以砖石 。泗州辖境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泗洪、泗阳、宿迁、邳州、涟水、盱眙、睢宁及安徽泗县、天长、五河、淮南等地 。泗州古城现代地址历史发展泗州城地势低洼,自南宋以来,由于黄河夺泗、夺汴入淮的长期水患,城池经常迫于城危人亡险境 。明代,朱明王朝为保其泗州城北祖陵,曾令治黄专家河道总理潘季驯,在今泗洪县归仁镇境内筑归仁堤以拦水,但终究没阻挡住汹涌的黄河洪水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一场特大的洪水终于将繁华的泗州城淹没于洪泽湖底 。后泗州治所迁在盱眙山脚下数十年 。清乾隆四十五年(1777年),安徽巡抚闵某上书请裁虹归泗,建议将泗州州城迁至虹(即今安徽泗县县城),又在州东半城(今属江苏泗洪)设州判一员 。1912年州废,泗州本土改称泗县 。1949年4月,泗州本土东部地区与泗阳、宿迁一部合併,新建泗洪县,隶安徽省,1955年划归江苏 。
泗州古城

文章插图
古泗州始建于1500年前 。当年,隋文帝开凿洛渠,引黄河水,经开封、商丘、灵壁、夏丘至临淮(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入淮 。唐开元年间,徙泗州府于临淮县 。从泗州通过淮河、运河、汴河和长江,可抵南京、开封、洛阳等重要都市,因此,泗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商贾云集,辎铢喧闹,辉煌了900多年 。400多年前,由于黄河夺汴入淮,洪泽湖水位不断提高,淹没线上移,泗州城根长期在水中浸泡,甃筑的城墙基趾日见崩坏,护城河的水位高于城内 。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古泗州城终于一夜间被洪水淹没 。现在,泗州城的故处,大部分已露出河滩,这是200多年洪泽湖淤积所至 。古城的绝大部分遗址,专家估计沉埋在淮河边旗桿滩和城根滩的田园下,和第一山隔河相望 。随着考古发掘的展开,泗州古城将逐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挖掘修复2012年7月,在江苏盱眙,被洪泽湖水淹没300多年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和被誉为“东方庞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经过挖掘修复,日益显示出其历史、文化价值,并引起海内外考古、旅游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淮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淮安就是“青莲岗”文化发祥地,商周时期是徐文化的中心地 。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馆藏文物40000余件 。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湖畔奇陵——明祖陵的陵区精华部分石雕群,比明皇陵、孝陵、十三陵、显陵更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其造型和雕工精緻华丽 。近年,由于洪泽湖水位下降和日趋稳定,兴于唐代开元盛世、毁于清初康熙年间、被中外考古专家誉为“东方庞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的邵公堤、城墙和残存的街市建筑物不时显现出来,增加了这座神秘水下古城的学术、考古、艺术价值 。蜿蜒百里、建于公元200年、被誉为“水上长城”的洪泽湖古大堤,作为古老的有坝引水工程,虽历经沧桑,但风采依然 。经过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在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后,其西南角部分重见天日,并出土了大量文物 。目前,专家正会同当地政府商讨遗址恢複方案 。泗州城始建于北周,隋朝时毁于战乱,唐代重新兴建 。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繁盛了千年的泗州城在一场持续数十日的暴雨中被彻底淹没 。水漫泗州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六月某个夜间,泗州城被淮河溢出的洪水所吞没,后虽经多次抢救,但水患难以根除,危城如巢卵,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黄淮再度大水,泗州城终于永沉水底,至今已三百多年了 。泗州始建于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当时北周政府为加强泗水(古水名,发源于山东沂蒙山,流经徐州、宿迁、泗阳注入淮河)运道和南北漕运的管理,在今泗阳县郑楼乡古城村境内的废黄河畔建城设治,由于倚泗水而建,故称“泗州” 。这是历史上的第一座泗州城,第一个泗州治 。到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炀帝开通济渠,历史上称汴渠又称南汴 。此河由洛阳帝宫西苑至洛口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水,经开封、商丘、灵壁、夏丘至临淮(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非今临淮镇)入淮 。大运河的兴起,使泗水的漕运逐渐衰败,泗州城也必然失去了当年的作用和繁华景象,变得一片萧条 。为加强通济渠的管理,加速物资中转,唐开元23年(公元735年),徙泗州府于汴河口的东岸,即与临淮县城(该地始筑于唐贞观年间、704年设县)隔河相望 。这里溯淮而上可通濠梁、颖寿、信阳诸州府,顺淮而下,可抵淮阴、山阳(今淮安),经运河可直达长江 。到此,泗水之滨的泗州城结束了它156年的历史,向南迁移了190里,开始了它的新曆程 。北宋景德3年(1006年),徙临淮县治于徐城驿(今泗洪临淮镇),泗州遂成为跨汴河两岸的重镇 。隔河与淮河南岸的盱眙县城相望,相距5里许 。据《泗州志》载:泗州在州境极南,面长淮对盱山,城肇于宋,旧有东西两城,皆土筑,明初始更砖石为之,合为一城 。周长九里三十步(约合4245米),城墙原高二丈 。嘉靖36年(1557年)遭倭寇围攻,后加高至二丈五尺 。据《泗虹合志》载,泗州共五座城门,东门有回龙桥,西门有永宁桥,南门仿岳阳楼制,巍然壮观 。在南门与西门之间开一门曰香花门,北门名朝阙楼 。泗州城诸门皆有水关,西门金刚渡,北门铁窗欞 。为防洪,城外还建有6道月城,6道月门,月门像双闸门套闸一样,城外发大水时,先堵住月门,行人从月城堤上出入 。这种形式的古城在国内是罕见的 。鼎盛时期城中有街道15条,巷道34条,桥樑16座,有州衙、都察院等官衙建筑11处,儒学署和各种书院8处,医学建筑2处,邮传、驿馆等建筑15处,钟、鼓楼各1座,寺、庙、庵、祠等建筑53处,还有坛、堂、亭、阁12处,表、坊、碑碣等21处 。城区有居民9000余户,36000余人,房舍密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是一座繁华的港口城市 。泗州城的变迁及水漫泗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