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悲剧”解读中国古典戏剧,有什么局限性与适用性? 中国十大悲剧有哪些( 二 )


二是主人公历经磨难,最终柳暗花明,好人得到好报,如《蝴蝶梦》王三旌表封官、《琵琶记》蔡赵忠孝贞烈、《窦娥冤》窦娥沉冤得雪等 。
事实上,中国悲剧的团圆结局或喜剧情调不仅仅是为了使观众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或取悦于观众,剧作家也有此种倾向,如汤显祖一改《霍小玉传》与《紫箫记》的悲剧结局而为《紫钗记》才子佳人故事的圆满结局 。
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古典戏剧,突破了西方悲剧学说的框架,呈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本土化特色,完成了由接受影响向接受主体的转换 。
第二,“悲剧”理论可以指导当下的戏剧实践 。
在“悲剧”观指导下,后世剧作家对《赵氏孤儿》进行了改编,如豫剧将其改编为《程婴救孤》 。与纪君祥不同的是,《程婴救孤》把故事的结局进行了些许改动 。
当孤儿举起宝剑要杀屠岸贾时,却犹豫地将双手缓缓垂下,因为毕竟屠岸贾是他的义父,给了他十六年的关爱,对他有着十六年的养育之恩,故而他想让屠岸贾自己了断,而不忍亲手杀死他 。
对比之下,屠岸贾知道自己的义子就是赵氏孤儿后,并没有念及多年的父子之情,一直重复着“还是没杀绝”的话,甚至要将赵孤杀死 。程婴用自己的身体为孤儿挡下一剑,不幸被刺中腹部 。这时,校尉们才将屠岸贾杀死 。而程婴在众人包围下,用最后的力气,将利剑更深地捅进自己的身体 。

角色
《赵氏孤儿》
《程婴救孤》

赵孤
得知自己身世亲自捉拿屠岸贾,报了仇,恢复“赵”姓,沿袭祖上爵位
念及养育之恩,不忍亲手解决屠岸贾,而是让屠岸贾自杀

屠岸贾
欲逃但被捉,“钉上木驴,细细的剐上三千刀,皮肉都尽,方才断首开膛”
不念父子之情,要杀养育了十六年的赵孤,误伤程婴,被校尉们碎尸万段

程婴
忠心耿耿,一心为赵家,助赵孤报仇,获“十顷田庄”,得善终
为救赵孤被屠岸贾误伤,“猛地将剑更深地捅进自己的身体,自杀身亡”
《赵氏孤儿》与《程婴救孤》中赵孤、屠岸贾、程婴等人的结局对比
《程婴救孤》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剧情进行了较为大胆的改动 。《程婴救孤》的改动是成功的,其中赵孤念及屠岸贾的养育之情,不忍亲手杀死屠岸贾而让他自行了断的做法,比纪君祥《赵氏孤儿》赵孤得知自己身世就要杀屠岸贾的处理更加合情合理,更富有人性味 。
《程婴救孤》的屠岸贾毫不念及父子之情,要杀“未杀绝”地养育了十六年的赵孤,比《赵氏孤儿》中得知事情败露只想逃跑的屠岸贾的形象更加冷血残忍,尤其是改动后的程婴之死更具有悲剧性 。
程婴被屠岸贾伤到并不一定会死,“将利剑更深地捅进自己身体”的行为是自杀,其动机是给死去的赵氏一家、公孙杵臼、韩厥将军等“报信”和“交差” 。
改编后的故事使程婴而不是赵氏孤儿成为了故事叙述的重点 。与公孙杵臼舍身救孤相比,程婴忍辱一生,长期被误解,身负骂名,直到真相大白之时才得以正名 。程婴忠心为赵孤,但终被杀害 。
程婴之死是他第二次救孤,表明他彻底地完成了“救孤”的使命,凸显故事的强烈的悲剧性 。《程婴救孤》对《赵氏孤儿》的改编正是在悲剧理论视域下对“悲剧”有意识地发挥,是对“悲剧”理论的成功实践 。
西方悲剧理论的传入,为理解中国古典戏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与世界戏剧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将《赵氏孤儿》看作悲剧的王国维等,还是不赞成《赵氏孤儿》为悲剧的欧阳予倩、胡适等,都在尝试将中国戏剧融入世界戏剧乃至世界文学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