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古道( 四 )


北京十大古道

文章插图
将军关有一段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时留下的军用栈道,作为侵华的罪证,已经废旧 。永定河古道永定河古道地处安次区和永清县的交界处,因永定河到这里拐个急弯往南奔流而去,所以古时曰横亭镇,如今2019年叫横亭村 。宋辽战争时期,永清作为宋辽双方的交战的缓冲地带,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蹟和历史传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辽战争文化 。境内挖掘出分布面积为300平方公里的宋辽古战道,结构複杂,规模宏大,被专家誉为“地下长城”、“古今奇观” 。西城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与北京城的发展紧密相连 。这里曾是永定河古道,积水成湖,风光秀丽 。自秦汉至隋唐五代皆为蓟县地 。辽、金、元、明、清皆为宛平地 。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部营造中都城,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定名大都城 。元世祖採用郭守敬的建议,引白浮泉水入城,汇流积水潭,开凿通惠河直达通州,京杭大运河南至杭州,北至海子(积水潭),既解决大都城水源,又使大批漕粮货物运抵京都 。当时什剎海沿岸繁荣异常,处处酒楼歌台,积水潭中舳舻(zhulu)蔽水,地安门一带成为京都商业、市场中心 。元大都城的建立,奠定了如今2019年北京城发展的基础,西城区境内才成为京畿中心、繁华胜地 。
北京十大古道

文章插图
交通路线:有意去徒步的朋友可坐火车前往,沿官厅-幽州-沿河城的路线进行游玩 。妙峰古道【妙峰古香道】 妙峰山的娘娘庙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在京津一代相当有名,每年庙会期间都有好几万人来此进香,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这里的庙会才逐渐冷清下来,“妙峰古香道”曾是旧时人们去妙峰山进香的主要道路 。妙峰古道原为山间土路,崎岖难行,清同治年间,慈禧要去妙峰山进香,太监安德海为讨好慈禧太后,出资重修此道,道宽七尺,用当地天然石板砌成层蹬,动用大批工匠,遇山开路,遇水架桥,据说每铺石一块就得用白银一两,可见工匠之劳苦,工程之艰巨 。响墙茶棚原名福观茶棚,为妙峰古香道上的第一个茶棚 。清光绪二十三年,茶棚因年久失修,内务府储秀宫首领高福喜及各香会组织,捐白银三千余两,重修响墙茶棚 。设北大殿三间,其余配房十余间 。大殿门额有匾,题“头道行宫”,原为陆润庠(字风石,苏州人,傅仪的汉文老师)所书,左右木柱上悬挂对联,上联书“回响叩祷佛前无不应”,下联书“墙空跳出界外是真空” 。响墙茶棚年代久远,从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延续有道光、鹹丰、同治、光绪等年间至中华民国 。妙峰古道穿越阳台山自然风景区,从海淀区的北安河村到妙峰山的娘娘庙,全程共40里,中间设5个茶棚,依次是响墙茶棚----朝阳院茶棚----瓜打石茶棚----庙儿洼茶棚(进入门头沟区)----涧沟村茶棚,古道两侧古树名木众多,峰峦叠翠 。开春时,古香道旁到处是桃花杏花 。“善来金阶”是人在妙峰古香道旁的一处题刻 。香期时,本香道人流日以万计,但一踏入香道,便“一洗尊卑之分,贵贱之殊”,“相见以诚,童叟无欺”,饑渴有粥相待,憩息有茶棚解劳,朝山者莫不感到,若无善举,实为负罪,因此朝山进香者皆为善来 。
北京十大古道

文章插图
在三十年前,这条古香道还是妙峰山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 。在九十年代初,古香道上有一棵松树被风吹倒横卧在路上,如今2019年还活着(左图) 。由于离市区近,交通方便,从颐和园乘346路汽车就可到北安河,市内有许多登山爱好者都爱登这条路上的海淀一段(往返32里),汽车可以一直开到朝阳院茶棚上的金山寺,从金山寺到庙儿洼茶棚(16里),是非常适合登山锻鍊的一条路线 。经常有许多爱好远足的游客来这里进行登山锻鍊 。大部分人是从北安河到涧沟村(往返64里),或走到海淀与门头沟交界的庙儿洼,再返回北安河 。妙峰古道自东向西穿越阳台山自然风景区,直达妙峰山,群峰如笋,白云飘浮于山峰间;举目四望,崇山峻岭,长谷巨壑,旷远幽深,烟岚如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阳台山自古以来就是着名的自然风景区,有众多古剎,园林、名泉、奇峰,辽鹹雍年间,就称为“蓟壤名峰”,金代章宗时期,享有盛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中的金水院(金山寺)、香水院(法云寺)、清水院(大觉寺)就座落在阳台山的青松翠柏之中,享誉京城的“妙峰古道”千百年来迎来送走了万千游客,古道三奇石令人叹为观止 。金山泉、银杏树林成为金山寺的绝妙佳景,龙潭峡谷飞瀑直泻石潭,着名的妙高峰醇亲王墓(七王坟)是风景区秀美的皇家园林 。风景区内植被层次丰富,植物种类多达一千余种,其中古树名木占海淀区的51.9%,山峻峰奇,林深树密,层嶂巍峨,流水淙淙,仲春时节,满山遍野的桃花、杏花、槐花依次开放,如烟似海,花香飘溢;金秋时节,秋风送爽,满山红叶 。张坊古栈道张坊是北京西南边陲古镇,距北京80公里,北依太行山,南临拒马河,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欣赏自然风光,观赏文物古蹟的旅游胜地 。1991年,村内发现了北宋真宗年代修建的古战道 。战道从地面进深4米,青砖结构,顺砌,上下错逢,顶部为立砖顺砌 。这种砌法与宋、辽时代营造法式一致 。古战道宽2米,并排可立3人,高度2米3米左右,厦门青砖墁地,边侧设有流水槽,盛水缸,墙壁有檯灯,顶部有通气孔,地道内有一深水井,地道两侧均有约2米的藏兵室,有的藏兵室内上有土炕 。古战道在古镇地下四通八达,迂迴曲折,通四门城楼,通片上村任家坟,初步探测约为1500米,已经发现和修复400多米 。宋、辽对峙时期,由于古战道退能守,进能攻的优良军事性能,曾近使幽州一带辽军专心固守不敢南下犯宋 。到了明代以,古战道的军事性能进一步得到发挥 。明初洪武年间,元朝贵族溃逃蒙古漠北,但时刻伺机反扑,不时南下犯境,古战道也为明军抗击蒙古达子的军事堡垒 。据文物专家认定,张坊古战道是在北京地区发现的一处军事性古战道,文物价值和军事价值非常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