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古道( 三 )


北京十大古道

文章插图
在北京西山,群峰之中,寺庙众多 。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和百花山的娘娘庙,以及颇负盛名的妙峰山,自古是京西一带祭祀社神的圣地,也因此形成和遗存了记载着宗教与民俗活动信息的进香古道 。古剎戒台寺,始建于隋代,素有“神州第一坛”之称 。明清时期开始,每到四月花开时节,天下游僧、四方香客便来此朝佛进香 。而京城的百姓也在这万物复甦的春天前来耍戒坛、赶庙会,游春踏青 。一时间,“古道青山杨柳暗,马蹄单绕寺门烟” 。一般地,到潭柘寺和戒台寺进香的道路有两条 。一条是从卢沟桥起,经长辛店西行上山,穿石佛村而至石牌坊先到戒台寺 。然后翻越西峰岭,走过几个村庄 。香客行程几十里,便终于到了这座“京都第一剎” 。在这条已被108国道覆盖的山路中,尚还较好地保存着从石佛村到戒台寺之间长约两公里的古道 。这段古道平缓,易于行走 。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戒台寺进香时,就是走的这条古道,当地人称之为御道 。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驻足之处是路边山崖上的摩崖造像 。可以想见,当年赶往戒台寺烧香的善男信女们走到这里,已是未到寺庙先拜佛 。这里曾有一处永庆庵,而“石佛村”一名便是因了这十八尊雕刻于明代的石佛得来的 。芦潭古道的一个重要用途——进香古道 。当年乾隆皇帝到戒台寺、潭柘寺进香就是走的这条古道,当地人称御道,如今2019年古道保存基本完好,途中有一精美石制牌坊,雕刻精细,成为昔日御道鼎盛的见证 。早年间居住在潭柘寺、戒台寺、两寺周边的村民称周围十三个自然村落为里十三,即赵家台、阳坡园、王坡、草甸水、贾沟村、平原村、南辛房、北村、南村、东村、鲁家滩、秋坡、石佛村 。据当地人讲以前这里有“里十三的姑娘不远嫁”之说,可见当年这里生活一定富足殷实 。天华洞香道天华洞分7层5殿 。依次为观音殿、西方极乐殿、弥勒殿、财神殿、玉皇殿,分别塑有观音、弥勒、文昌、财神、药王、圣母、关羽、岳飞等佛、道崇拜的神像 。是集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 。天华洞是天然形成的石灰岩溶洞,洞底有地河,此洞总面积为2400多平方米,另有水城3000平方米 。现已开发出的洞壁上,发现了明万曆年间和清康熙四十一年留下的墨迹 。山水相伴,流水潺潺,从春到秋,山花遍野,鲜果不断 。天华洞探古揽胜、巨龙关、百孝园及疗养度假 。以探古寻幽、观光揽胜为主的天华洞游览区,区内怪石林立,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天然造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沿着绿树成荫山间小径,跨进天华门,一棵千年古树,将您引入天华洞 。天华洞是天然形成石灰岩溶洞,洞底有地河,原始洞内有神龛佛像和镇洞大磬,在“文化大革命”前被破坏,从此通向主洞通道不知去向 。因此前来探古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长年香菸缭绕,香火不断,所以在洞内又修复了神佛塑像,出天华洞登万里长城凭弔历史沧桑,览名胜古蹟,添思古之情怀 。
北京十大古道

文章插图
仓米古道?>仓米古道位于延庆县东部山区的白河峡谷,古代是珍珠泉乡仓米道村向山区运送仓米的要冲,并由此得名 。如今2019年,这条山水相映、风景秀丽的峡谷有了新名字——百里山水画廊 。
北京十大古道

文章插图
仓米古道旅游区位于延庆东部山区,距市区90公里,山环水绕,移步换景,景点相得益彰,年均温度比北京低5度左右,是回归大自然、休闲避暑的绝好去处 。仓米古道旅游区面积850平方公里,旅游路线全程百余公里 。共分燕山天池景区、木化石群景区、滴水湖景区、“葱茏四百旋”、齐仙岭景区、珍珠泉景区六处 。将军关古栈道将军石关又称将军关,在北京市平谷区域东北部,金海湖镇境内,将军关村西北隅 。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明隆庆三年(1569)又经边总戚继光重修 。一称因建关前此谷口曾由都司将军把守,因此得名 。又称因附近有块巨石,通称将军石,以石得名 。该关隘口东西两面依山,中卫平川谷地,将军关石河常年不断,从北向南而流 。山上植有松、柏和野生的椿、榆及灌木草丛 。此关地处两山相峙的谷口,山峦重叠,长城蜿蜒山巅之上,谷口地势开阔无遮无障 。形势险要,为要冲之地 。关北8.5公里之兴隆县陡子峪,关南10公里直上营(又称将军营),东南10公里至彰作里关,西北15公里至黑水湾寨,关左右各建墩堡1座驻军戍守 。东侧上岗上设关城一处,并列城楼3座,中高约4丈(约13米),左右次之,周长30丈(约100米)为砖石结构,楼分3层,上层有垛口,中空四壁有箭窗,底层驻兵戍守,有券门3个,高宽约1丈(约3米),可通骑往来 。城下为屯兵营寨,明代设都司驻守,清代改由把总卫守 。券门南侧有巨石一块,高6米,兀然矗立,为守关将军点兵处和指挥台,通称将军石 。明初有位都司将军,曾登石布阵,打退过2000来犯之敌的3次进攻,大获全胜 。明成化元年(1465)参将王杞曾在此石上刻 “将军石”3字,以示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