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狂奔,医美踩刹车——“变脸”试验 整容吉尼斯记录( 四 )


到了2019年,医美政策依旧以行业整顿为主,对医美机构和医生资质的监管审查进一步加强,医美广告也迎来“史上最严”时代 。在上海出台的医美行业新规中,违禁词甚至细化到了“瘦脸针”“水光针”“韩式双眼皮”等具体的宣传词汇上 。
但在周展超看来,医美行业的整顿不能只聚焦于正规医美机构,对上游器械商、私人工作室的监管一直存在盲区 。超声刀从未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却随处可见,热玛吉的山寨机横行 。
“医疗领域没有哪个专业存在如此多的民营机构 。医美的属性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个概念不清楚,行业的发展就举步维艰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会长张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九院)整形外科的一位医生告诉南方周末采访人员,医美的属性究竟是医还是美,业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 。一种观点认为医美是临床医学的延伸,必须先打牢医学基础,比如经过内科、外科轮转后,先进入皮肤科做医生,积累几年经验后再从事皮肤美容 。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医美行业属于消费服务,刻意用美学替代和掩盖医疗本质 。
“大学一毕业,一头扎进医美行业,有的甚至不是学临床医学的 。这个班参加一下,那个班学习一下,再去韩国看一圈,回来就开始干 。”前述上海九院的专家感叹,市面上出现的大量“速成”培训机构,让医学教育变得浮躁 。

“靠包装忽悠的那套东西不行了”为了进一步净化医疗美容市场,2020年4月,国家卫健委联合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的通知》,从医疗美容机构自我管理、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四个方面加强监管 。
除了监管层的整顿,医美亦有促进行业发展的利好政策 。北京、广东等地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美容等资源稀缺领域 。“医美之都”成都更是出台了医疗美容产业发展规划,希望以医美为代表的美容消费需求成为城市消费热点 。
医院层面也在发生变化 。不仅科班出身的医生,包括一些医美机构运营者都开始意识到,医美的本质是医生,要让消费医疗回归医疗属性,回归到以医生为核心 。
“目前以营销为导向的医美机构仍然占据大头,但这不符合行业发展逻辑,医美行业最终将转向以技术为导向,虽然这股力量目前还很弱小 。”李滨认为 。
根据新氧提供的数据,2019年全国医美消费人群约有两千多万 。虽然美妆消费人群有10倍之多,但医美的接受度未来将越来越高,护肤品、美容院和医美三者的差距将越来越小 。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求美者越来越不受年龄所限 。李滨注意到,原本集中在25-45岁之间的求美群体近十年间不断向两头拓展 。年轻的女孩来割双眼皮,小的不到20岁;也有60岁的阿姨来拉皮,高高兴兴地做完,再领着闺蜜过来 。
求美者中的“学霸”像搞科研一样研究医生的手法,张口闭口专业术语,俨然半个行家 。消费前“做功课”成了必修课,哪怕是关系再好的朋友介绍 。“靠包装忽悠的那套东西不行了,老百姓越来越精明、有知识了 。”从事医美行业十多年,前述上海九院的医生感慨 。
南方周末采访人员 马肃平
【十七年狂奔,医美踩刹车——“变脸”试验 整容吉尼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