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仲


杨小仲

文章插图
杨小仲杨小仲 , 原名杨保泰 , 艺名羼提生 , 1899年12月生于江苏常州 , 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导之一 , 电影艺术家 。
【杨小仲】杨小仲从影四十多年 , 经历了无声、有声、彩色电影各个发展时期 , 他一生执导影片近百部 , 是中国电影史上拍摄影片最多的导演之一 , 故有“百部导演”的美称 。他曾任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 , 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
基本介绍中文名:杨小仲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99年12月11日
逝世日期:1969年1月
职业:导演
原名:杨保泰
艺名:羼提生
早年经历1899年12月11日 , 杨小仲出生 , 因父亲早逝 , 家境窘迫 , 杨小仲仅读了几年书便缀学了 。1916年 , 杨小仲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 , 两年后转入该馆机要科工作 。这年该馆成立了活动电影部 , 开始拍摄影片 。杨小仲得益于母亲的文化教育 , 又受母亲爱好文学的影响 , 对电影拍摄很感兴趣 , 经常去现场观看 , 还常到电影院观摩美国影片 , 逐渐悟出了一些电影的基本特性 , 并对电影创作跃跃欲试 。导演经历1920年他为中国影戏研究社改编的剧本 , 并于次年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成的影片《阎瑞生》 ,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长故事片 。他也从此步入影坛 , 改名杨小仲 , 专为“商务”编写剧本 。
杨小仲

文章插图
《陈三五娘》1922年他又编写了《好兄弟》和《松柏缘》两个电影剧本 。1925年开始 , 他便独立拍片了 。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醉乡遗恨》 , 在片中他大胆选用一些教师和学生担任角色 , 摆脱了当时电影界对文明戏演员的依赖 。同时 , 他利用模型代替实景 , 利用自然景色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 运用特技摄製火烧和暴风雨等场面 , 这些措施 , 对处于初创时期的中国电影具有一定的革新意义 。1926年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 , 杨小仲被任命为剧务主任 , 主持编导方面工作 。他在一年内拍摄了《母之心》、《不如归》和《马浪蕩》等三部影片 。1927年后 , 他先后在五六家影片公司任编导 , 拍摄了三十余部影片 。其中如控诉封建礼教罪恶的《良宵》(1934)、暴露社会黑暗的《蛇蝎美人》(1935)和《小姐妹》(1935) , 以及描写太平天国金田村起义 , 颂扬农民的反抗斗争的《红羊豪侠传》(1935) , 都是他在这一时期里较好的作品 。
杨小仲

文章插图
年轻时的杨小仲七七事变后 , 他曾去绥远抗日前线拍摄纪录片 。1937年11月——1949年 , 他受僱与电影商人 , 思想有所退化 , 虽拍摄了四、五十部影片 , 但多属平庸之作 。只有几部影片 , 如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和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讽刺喜剧《痴男冤女》等 , 还应予以恰如其分的肯定 。建国后 , 他喜获新生 , 精神焕发 。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熟悉电影摄製的技巧 , 在拍摄儿童片和戏曲片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导演的儿童片有《兰兰和冬冬》(1958)、《好孩子》(1959)、《宝葫芦的秘密》(1963);戏曲片有《庵堂认母》(1956)、《陈三五娘》(1957)、《周信芳的舞台艺术》(1961)、他与俞仲英合作导演的绍剧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特长 , 利用镜头转换和场景剪接等导演手法 , 使影片出神入化地表现了人妖变幻、神鬼斗法的神话情节 , 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善辨真伪、顽强乐观的孙悟空的神话英雄形象 。影片上映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周恩来总理的讚扬 。主要作品1930年前《阎瑞生》(编剧)1921《好兄弟》(编剧)1922《松柏缘》(编剧)19231925年《醉乡遗恨》(编剧/导演)《母之心》(导演)《马浪蕩》(导演/编剧)《不如归》(导演)1927年《石秀杀嫂》(导演)《一箭仇》(导演)《武松血溅鸳鸯楼》(布景师/导演)1928年《大侠甘凤池》(导演)《火焰山》(导演/编剧)《妖光侠影》(编剧/导演)1929年《儿子英雄》(导演)《秘密宝窟》(导演)《飞侠吕三娘》(导演/编剧)《火烧平阳城第1集》(编剧/导演)1930-1939年1930年《火烧平阳城第4集》(导演/编剧)《火烧平阳城第3集》(导演/编剧)《火烧平阳城第2集》(导演/编剧)《江南女侠》(编剧/导演)《侠义英雄传》(编剧)1931年《火烧平阳城第5、6集》(编剧/导演)《两大天王》(导演)《心痛》(导演/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