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灵山寺


潮阳灵山寺

文章插图
潮阳灵山寺【潮阳灵山寺】灵山寺位于潮阳的西北铜盂镇,距离潮阳市区25公里 。灵山寺素以“道迹贤蹤”饮誉海内外,是粤东着名古剎之一 。可以说它在粤东地区的知名度仅次于潮州开元寺 。但灵山寺又有它的特点,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又是开元寺所没有的 。灵山寺所以出名,在于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更由于大颠和尚与韩愈不同寻常的关係,而成为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
基本介绍中文名:潮阳灵山寺
创建时间:唐贞元七年(791年)
主要建筑:舌镜塔等
行政归属:广东汕头
级别: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位置:潮阳区铜盂镇灵山山麓
简介灵山寺位于广东省潮阳市西北约25公里的铜盂镇小北山麓(地名幽岭,又称塔口山) 。古剎背负青山,面对明湖,岗阜环抱,松篁耸翠,鸟语泉鸣,环境清幽,向有“九龙八首,狮象对峙”之誉 。灵山寺是惠能大师嫡传第三代弟子——大颠禅师开创于唐贞元七年(791年),由当地巨富朝请大夫洪圭(名大丁)舍地捐资,助成善举 。大颠比此寺为西天的灵鹫岭,故命名“灵山” 。大颠,俗名陈宝通,原是河南颍川人,后落户潮阳 。他在西山拜名僧惠照为师后,云游罗浮山等地名山名寺 。回来后看中了龙山湾这块宝地,并获施主洪大丁的慷慨布施,历尽艰难创办了这座寺院 。寺院三面环山,山岗常年一片翠绿,现在面前又有了水库,山水映衬,景色分外秀丽 。灵山寺经过历朝的修建扩大,现在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三进深,有三厅六院九天井,东楼西阁,房40间,东西两边有钟鼓楼,寺院周围还有果木树林83亩,环境十分清幽 。现任方丈心印法师,70岁,1940年出家,师从榕虔法师 。兼任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汕头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市佛教协会会长,潮阳市大北岩住持 。监院新琳法师,65岁,广东揭西县人,1957年出家 。历史大颠(732一824年),俗姓陈(一说姓杨),讳宝通,祖籍河南颖川 。唐开元末出生于潮阳,大曆中与药山惟俨同登潮阳西山(今称西岩),礼惠照禅师剃度出家 。不久同赴南岳参拜石头希迁禅师,大悟心地 。唐贞元五年(789年)归潮阳,率门人善觉、玄应、智高等于邑之东山开闢白牛岩,登山求法者越来越多,遂于邑西五十里之幽岭下创建灵山禅院,传法者千余人,门徒遍布闽粤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内,与大颠过从甚密,他在给孟简的信中说:“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远地可与语者,故自山招至州郭,留十数日,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 。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来往,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 。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乃人之情 。”大颠和尚特于韩愈留衣处建亭以志其诚 。大颠一生着述颇丰,有《般若波罹密多心经释义》及《金刚经释义》,曾自写《金刚经》一千五百卷,《法华经》和《维摩经》各三十部,藏之寺中 。但诸经已亡佚,惟《殷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有日本续藏经本和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名署大颠 。唐长庆四年(824年),大颠圆寂,墓塔建在寺左 。据明林大春《隆庆潮阳县誌》载:“唐末有发其窣堵而葺之者,骨髀尽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复瘗之,号瘗舌冢 。宋至道中(995-997年),乡人又发现之,惟古镜一圆而已 。乃叠石藏之如故......”后人遂称大颠祖师塔为“"舌镜塔” 。舌镜塔高2.8米,塔身最大直径1.8米,由78块有一定规格的花岗石砌成 。塔基有龙、麟、狮、熊及奇花异卉浮雕图案,古朴典雅,为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 。自唐宋以来,历代帝王及官绅黎庶均对古剎加以保护葺修;四海缁素,多来朝礼参学;南北词人骚客,时会于此,呤诗泼墨,积澱为潮汕历史文化之奇葩,使古潮州有“海滨邹鲁”之誉 。据有关地方志记载唐长庆二年(822年),穆宗赐额“护国禅院”;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敕赐新译藏经一部;住持觉然法师重修古寺;宋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敕赐“开善禅院”;宋景佑元年(1034年),潮邑进士许申撰《敕赐灵山开善禅院之记》,述寺胜概,碑刻尚存;宋高宗钦準潮邑名贤王大宝改灵山为“祝圣万寿山”之请;元泰定三年(1326年),寺重修,铸巨锺一口,铭文曰:“灵山之巅,有阁崔巍 。明月澄波,海鲸惊雷” 。明代巨锺移悬于潮州郡谯楼 。明洪武二年(1369年),住持僧空山修重本寺;明正统、景泰、成化年间(1436-1487年),乡人助住持僧德辉修寺;明正德末,寺废;明万曆二十三年(1595年),知县徐一唯建佛堂一座;明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杨灼续复修,后又废;清康熙辛巳至丙戌年间(1701-1706年),潮阳县令彭象升延请高僧信如主持重兴古剎,复建为三厅六院九天井的格局,留存至今 。信如和尚于大颠祖堂侧手植气根兰一株,不沾埃泥,遇风调雨顺之年,便于清明期间开花,清香四溢,寺僧称之为能预报吉祥之“信兰” 。1986年2月22日,赵朴初老居士亲登灵山寺礼佛考察,改署方丈厅为“信兰厅”,一诗传为佳话 。1949年前后,古剎已一派荒芜 。1952年宽鑒法师和又宗法师不辞艰辛,奔走潮汕各地寺庵精舍,组织仅存的僧众二十余名,登上灵山寺闢建“僧伽试验农场”,农禅并重,生产事佛,苦心经营,对古剎进行维护修葺 。但1966年夏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将全寺经卷书画焚烧一空,逼僧还俗,古剎改农场 。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僧众获準归寺;1981年开始,又成、定根、新曦、明光等四任方丈相继重兴扩建,在清代基础上改建扩建,占地超过五千平方米,千年古剎,焕然一新 。1998年4月11日,心印法师任方丈,筹划创建规模宏伟的“唐大颠祖师纪念堂”,《人民日报》社社长、着名书法家邵华泽题署纪念堂匾额 。灵山寺以舌镜塔、留衣亭、拔木坞、写经台、祝圣碑、开善藏、白石槽和千业果合称为“灵山八景”,近年已分期全部修复 。此外,1991年又于寺后建立千佛宝塔 。景点留衣亭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当时在京城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到潮州任刺史 。在潮州仅八个月期间,就曾两次与大颠互访晤谈 。同年10月,即将离开潮州到袁州赴任时,又一次专程到灵山寺,向大颠辞行 。时年大颠88岁,韩愈51岁 。他们俩经过一番畅谈后,仍依依不捨,大颠亲自送韩愈到寺院门外的小桥边,韩愈深为感动,随手脱下官袍,送给大颠作留念 。后人就在此建“留衣亭”纪念俩人的友谊 。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百世师”韩愈,本来是因为冒死劝皇帝,不要沉迷于佛教而受贬,来潮后为什幺与佛门高僧大颠和尚交往如此密切呢?文人官宦都议论纷纷 。有的认为韩愈被佛道感化了,有的认为韩愈已认识到,不应谏迎佛骨,后悔自己过去的行为了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莫衷一是 。其实,韩愈当年排佛并非因为他和僧人势不两立,而是佛教狂盛不仅影响朝廷税收,还造成国家财力的大量消耗,而与大颠的交往,纯属是个人的友谊,是由于大颠“颇聪明,讲道理”,与之交谈非常投机,而“非崇信其法”(见韩愈《与孟尚书书》) 。这是历史上一段颇为微妙的儒释交往的故事,以致引发文人的多次论争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大家也可思考思考 。正门这是灵山寺的正门,门匾上书的是“灵山护国禅院” 。为什幺叫“灵山”?据说大颠矜持地将此地比拟为佛经上西天鹫岭而雅称为“灵山” 。护国禅院的称谓,是唐朝释宗皇帝于长庆二年(822年)正式钦赐匾额的,可惜原物已经不存在了 。宋朝时寺院曾改称“灵山开善禅院”,现寺里仍保存着“敕赐灵山开善禅院记”的古碑 。这是一块难得的宋代石碑 。碑额字是“敕赐灵山开善禅院记”,碑文为潮州前七贤之一的潮阳进士许申所作 。这块青石精刻的古碑也是寺院承蒙“皇恩”的物证 。院门前有两棵“连理树” 。品种均为“甘棠树” 。据说这两棵树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树的主干粗大挺拔,但上面连理交生,故称连理树 。本地人称“血树”,是因为划破树皮,随即渗出一种血红色的粘液,象人的鲜血一般 。进灵山寺寺院宽39米,进深74米,前座为观音殿,中座大雄宝殿,后面是两层的大颠堂及藏经楼 。宋朝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皇帝曾钦赐新译的第一部藏经278卷,就曾珍藏于藏经楼;楼内还曾藏大颠禅师亲自写的金刚经1500卷 。可是几经浩劫,藏经都不复存在了 。壁兰前这是远近闻名的壁兰 。据说是清朝康熙年间栽的 。这株兰花奇就奇在从墙壁上横生而出,长年不用培土,也不必浇水施肥,久旱不枯,四季长青 。传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汕头潮阳区一佛寺住持信如和尚,受县令彭象升嘱託,担任修缮灵山寺工作 。信如喜栽兰花,来灵山时,便将苦心栽培的一株兰花,独具匠心地栽在墙壁上,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信兰” 。信兰叶脉修长,青绿可爱,一般清明前后开花,花瓣素净,花心紫红,每逢开花季节,异香满堂,令人留连驻足 。舌镜塔这是着名的“舌镜塔”,是灵山寺创始人大颠和尚的墓 。唐长庆四年(824年)大颠在这里“圆寂”,时年93岁,埋葬于寺侧 。它是潮汕地区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古墓 。为什幺叫“舌镜塔”?据明代《隆庆潮阳县誌》载:大颠墓塔建后三年,开塔重修,僧人见大颠尸骨容颜如生,头髮指甲俱长,于是未搬动而重建;唐末又重修,开启墓塔后,见大颠尸骨已化,“唯舌根尚存如生” 。修复后人称“瘗舌冢”;宋朝至道年间,县秀士郑士明又开塔修墓,见塔中舌根已溶化,仅存“古镜一圆”,所以后人称“舌镜塔” 。这座墓塔的形制为唐代风格,外观是一个倒悬的圆钟形,底座八角形,四周刻有花卉飞龙走兽图案,雕刻和造型都具有唐代建筑古朴粗放、庄重浑厚的特点 。由于这座墓塔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78年已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塔最后带大家看一看灵山寺高处一座塔——千佛塔 。塔仿棉城文光塔格式构筑,高19米,七层八面,塔顶为层叠式,六角锯,玲珑透巧 。全塔为规格花岗岩石砌构,从一层到三层,每层塔内周围石壁上雕刻石佛三百多尊,三层总共1000尊,故名“千佛塔” 。塔内有螺旋石阶,登上第三层,可瞰视灵山全景 。连理树品种均为“甘棠树” 。据说这两棵树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树的主干粗大挺拔,但上面连理交生,故称连理树 。本地人称“血树”,是因为划破树皮,随即渗出一种血红色的粘液,象人的鲜血一般 。拔木坞传说大颠建寺所用巨木,皆从池里拔出,且取用不竭 。从创建以来,灵山寺几经兴废,现在的寺院是清康熙三十七年重建的,公元1956年又进行一次整修 。近几年经过再次修葺,灵山寺显得更加气势非凡 。由雕塑家唐大禧和他的高徒製作的佛像,一尊尊神态活现,栩栩如生 。中殿屋顶富有民族特色的嵌瓷画屏,给寺院增添瑰丽光彩 。白石槽在灵山寺南侧 。据说,当年大颠乘以化缘之具 。原槽已失,今存之槽为宋绍兴十四年(1144)王十娘仿造 。开善藏在灵山寺后院左厢,又名藏经阁 。宋大经祥符五年1012),朝廷赐新译第一部藏经给灵山禅寺,此处为储存经卷之所 。原藏佛经皆焚灭,今藏者,为新集之藏经 。千丛果也称荔枝径,在灵山寺后 。相传当年大颠亲栽荔枝千棵,自置铜瓶,名甘露瓶,一瓶遍灌千树 。大颠圆寂后,瓶失树枯 。现有荔枝林,为寺僧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