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王育竹王育竹,1932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北正定,量子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955年王育竹从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毕业;1960年从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 。1979年底到日本东京大学作两个月的短期访问学者;1989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开放实验室;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
【王育竹】王育竹长期从事电磁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中国原子频标开拓者之一 。
基本介绍中文名:王育竹
外文名:Yuzhu WANG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正定县
出生日期:1932年2月29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1932年2月29日,王育竹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 。1955年,王育竹从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毕业 。1960年,王育竹从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 。1979年底,王育竹到日本东京大学作两个月的短期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与东京大学套用物理系清水富士夫教授合作进行雷射偏转原子束的实验 。1989年,王育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开放实验室,开展了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研究 。1997年,王育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王育竹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
王育竹率先开展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的研究 。首次提出将光频移效套用于雷射冷却气体原子 。利用雷射偏转原子束验证了亚泊松光子统计规律 。开展了一维驻波场雷射冷却原子的研究,观察到低于都卜勒极限温度的现象 。首次将都卜勒效套用于原子干涉仪,观察到原子干涉现象 。利用固体微球腔量子电动力学效应,获得了新的雷射谱线 。1978年,王育竹和同事们在工厂与工人结合了7年,完成了“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上的铷原子钟研製任务 。完成任务回到了研究所后,王育竹查到了汉斯和肖洛1976年发表在《光通讯》上的一篇关于《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的论文,作为一个原子钟研究的工作者,他投入到“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的工作中,当他理解了雷射冷却气体原子与都卜勒频移的关联后提出了两种与都卜勒效应相关的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的新方法 。更进一步他经过一段时间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将交流施达克效应(光频移效应)套用于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的构想 。王育竹先后提出了《积分球红移漫反射雷射冷却气体原子》(全国光频标论证会,1979,四川成都),《序列脉冲雷射冷却气体原子》(全国光频标论证会,1979,四川成都)和《利用交流施达克效应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科学通报》(1979);《雷射》(1980))等论文报告 。前两项物理思想是都卜勒冷却机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Phillips(1983年)的工作相似,他们用磁场变化补偿都卜勒频移,王育竹用光线入射角的变化和序列脉冲的光谱宽度补偿都卜勒频移 。后一项物理,思想与诺贝尔奖获得者S.Chu(朱棣文)和Cohen Tanhoudji(1989年)提出的低于都卜勒冷却极限的Sisyphus冷却机制相一致 。他们提出在驻波场中的光频移与自发辐射结合,可冷却气体原子,而王育竹提出光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非均匀性所产生的光频移与自发辐射相结合可以冷却气体原子 。2002年7月,王育竹率领的课题组经过三年的努力,成功地观察到了铷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 。学术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