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堡


得胜堡

文章插图
得胜堡【得胜堡】得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约45公里 。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今由山西大同通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国家级主要干线公路由此口通过 。得胜口明初始建,同时在关口南建有得胜堡 。
基本介绍中文名:得胜堡
外文名:Fort in victory
位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材料:土筑
人文历史得胜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新荣区堡子湾乡,距市区40公里 。该堡先为土筑,万曆二年(1574)砖包,城周“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 。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赐堡参将移驻此堡 。今堡城包砖多被拆走,保存有砖砌券拱南关门 。关门外嵌有一匾额,阴刻楷书“保障”二大字,并署有“万曆丙午岁秋旦立” 。关门里亦有一额匾,阴刻楷书“得胜”二大字 。门洞内东西侧墙壁各嵌有石碑一块,西墙碑风化严重,字不可辨,东墙碑字迹清晰完整,为万曆三十五年(1607)八月扩修得胜堡记事碑 。长城防御体系得胜堡不是一个孤立的军事设施,而是由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三个城堡和其北面的长城与得胜口关组成的严密的防御体系 。得胜口关在得胜堡北面,位于长城上,北边是马市 。镇羌堡位于得胜堡东北2里的镇羌堡村,长城以内,东拒饮马河,嘉靖24年建 。四城堡,又称市场堡,位于得胜堡北部,同样在长城内,是历史上的马市之一 。得胜口长城向西连线拒墙堡,向东过饮马后后向南一段后向东往镇川口而去 。得胜堡东南饮马河西岸长城第一个敌台旁修有羊马城(修有墙壁的土围子),《图文长城——山西卷》作者李少文老师富有诗意地命名其为“巡河堡”,但此建筑实际上只是一个墩院,或者称为坞壁,其级别不能作为城堡 。
得胜堡

文章插图
得胜口群堡门楼风格门楼东西两侧为厚实的黄褐色土墙,尤其东侧墙体稜角分明,十分齐整 。门楼砌砖有修补痕迹,门洞上的砖雕图案精巧 。门楣上额匾阴刻“保障”二字,门里匾额阴刻“得胜”二字 。
得胜堡

文章插图
登上门楼,放眼望去,四边堡墙轮廓完整,墙体规整 。墙外田野辽阔,墙内房舍成片 。一条大街从南门向北延伸,穿过一座砖箍方台,方台下有门洞,台上曾建玉皇阁 。《新荣区文史资料》(第六辑)称,得胜堡原有阁楼4座,分别为南城阁、日菩萨阁、玉皇阁、神武阁 。得胜堡南门为万曆年间扩修时所开,门外原有瓮城,瓮城向东开门;出瓮城为月城,月城向南开门,南城阁建在月城门楼之上 。如今,四座阁楼及瓮城、月城均已不存 。黎中辅《大同县誌》载:“堡方二里,高三仞,厚二仞余,门楼二,明嘉靖十八年筑 。”据《新荣区文史资料》(第六辑)介绍,嘉靖十八年(1538年)修筑时叫“绥虏堡”,万曆二年(1574)包砖,万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进一步扩修,堡名改为得胜堡 。重修的得胜堡外墙一律下砌石头,上为砖包 。堡墙设敌台18个,各置千斤铜炮一门,称“二将军”;瓮城墙上置千斤铜炮一门,称“大将军”;堡墙上女墙跺口各置二百斤重“千腿”铁炮一门 。墙四角筑角楼,东墙正中筑钟楼 。文人典故得胜堡以北1公里即是得胜口,是连线口里口外的重要关口 。得胜堡是明长城的重要军事边堡,也是蒙汉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节点 。不仅军旅文化、边塞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为丰厚 。据李大钧、李大宏合着《大同晋商》介绍,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在得胜堡举行隆重敕封仪式,封蒙古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又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开放大同、宣府等地“立互市” 。万曆五年(1577年),又在长城沿线新平堡、助马堡等地设10个互市点,马市数十年高度繁荣,推动了明代晋商的兴起 。正如诗人李杜诗所言:“天王有道边城静,上相先谋马市开” 。马市的开闢是明王朝与蒙古鞑靼部落由战争到和平的转折点,民族干戈化玉帛,蒙汉民族文化由此走向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