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乐山


董乐山

文章插图
董乐山【董乐山】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学者 。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 。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 。1950年后历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审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 。1957年被划为右派 。文革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等职 。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等均有广泛影响 。编有《英汉美国翻译社会知识辞典》 。文革后出版有《译余废墨》等散文随笔集 。有四卷本《董乐山文集》 。哥哥董鼎山是中美文学交流杰出的使者 。
基本介绍中文名:董乐山
外文名:麦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宁波
出生日期:1924年11月14日
逝世日期:1999年1月16日
职业: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学者
毕业院校:上海圣约翰大学
代表作品: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九八四》 着作:《董乐山文集》
个人经历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从事染料生意的商贾之家,排行老三 。先后在私塾、教会国小和教会中学读书 。
董乐山

文章插图
董乐山1937年,转到上海租界里上海光华大学附中继续学业 。1940年,作为上海光华附中全校学生的二十一名学生代表之一,反对学校悬挂伪国旗并反对学校向汪伪政权“登记”,迫使校方未去“登记”,他因此被“勒令学”(变相开除),并上了黑名单 。1942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修英国文学,受教于莎士比亚专家王文显教授、欧洲戏剧专家姚克教授以及专授新闻写作的彭望荃教授等学者 。不到20岁的他,便以“麦耶”为笔名,蜚声上海戏剧评论界 。他的第一首诗就被《大美晚报》副刊主编柯灵看中并刊出 。1946年毕业后,在上海《东南日报》任助理编辑,后又考取了美国新闻处,工作了半年 。1947年,脱离组织 。1949年全国解放,没有随他的朋友们离开上海,而是留下来希望在新中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1950年初,考取了南下上海招聘翻译的新华社外文部 。1956年,新华社成立翻译部,董乐山担任业务秘书 。除了完成繁忙的翻译和定稿任务外,还编写了几万字的《新闻翻译手册》 。在《参考讯息》工作了八年 。《参考讯息》的报头题字,也是经他再三斟酌选定鲁迅先生的手迹,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一直沿用至2017年 。1956年,在帮助党整风的号召下,提出了让干部稍有一定程度的择业自由的意见,1957年夏天被打成“右派”,被送到唐山去“劳改” 。1961年被改正,回到新华社,身份却仍属“摘帽右派” 。与其他几位好友开始《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翻译工作,该书1963年首次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内部发行,此后多次再版 。该书确立了董在翻译界的地位,被一些大学的英文系当作翻译教学的範文 。1971年在河南明港的“五七干校”,因搬运重物疲劳过度从拖拉机上摔下而使左臂折断 。1976年后,应三联书店之邀,翻译了美国采访人员埃德加·斯诺的传记《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1978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陈适五在外文出版局主持一本《国外作品选译》,专门刊登“某些有参考价值而篇幅过长或性质不合的材料,供领导及其他同志参考”,向董乐山约稿,他选择了《1984》 。1979年获得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