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铜驼陌上新正后


木兰花令·铜驼陌上新正后

文章插图
木兰花令·铜驼陌上新正后【木兰花令·铜驼陌上新正后】《木兰花令·铜驼陌上新正后》 , 王观词作 , 该词工细轻柔 , 新丽清新 。此为咏柳词 。词中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 , 借柳喻人 , 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绘 , 塑造了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丽人形象 , 寄寓了词人对于身为下贱、心性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同情乃至于讚美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木兰花令·铜驼陌上新正后
创作年代: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王观
作品原文铜驼陌上新正后 , 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 , 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 , 惯得腰肢真箇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 , 因甚眉头长恁皱 。作品鉴赏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所咏之物为柳 , 突出柳的风流本性 , 全词遂以拟人的方法从各方面来表现它的风流 。洛阳古都铜驼街的柳自汉代以来便很着名 。据古文献《洛阳记》云:“洛阳有铜驼街 。汉铸铜驼二枚 , 在宫南四会道相对 。俗语曰:‘金马门外集众贤 , 铜驼陌上集少 。’”(《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铜驼街在洛阳城南 , 与城西之金谷园都是人们游乐的胜地 。唐骆宾王诗说“铜驼路上柳千条 , 金谷园中花几色”(《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词人提笔即谓“铜驼陌上” , 令人联想到柳的风姿 , 十分切题 。“新正”即新春正月 。词人以讚美的语气强调新春到来之时 , 最显得俊俏风流的应是叶芽青嫩、柔条迎风而舞的柳了 。“第一”是说除柳之身姿俊俏袅娜可称第一而外 , 它还是最先向人们报告春的讯息的 。三、四两句由新春的柳而联想到梅柳争春 。柳虽得春意之先 , 而人们常以梅为东风第一枝 , 词人在此试图给它们以公允的评判 。他以为柳虽不如梅花之娇艳 , 但在送别的场合 , 柳的作用远过于酒了 , 当然也就更胜于梅了 。这里非常巧妙地用一旧典 。汉代都城长安东门外的灞桥柳色如烟 , 都城人们送别亲友至灞桥而止 , 折柳枝为赠 。此后折柳赠别成为我国民俗 , 故南朝范云诗有“春风柳线长 , 送郎上河桥”之句 。可见与梅比 , 柳是更为多情的 。过片两句是讚赏柳的袅娜轻盈的美姿 , 以为春天之神东君好似对柳特地宠爱和迁就 , 以致娇纵得它的身材苗条、腰肢柔细了 。以柳条之柔细比喻妇女之腰肢是古诗词常用的典型意象 。唐代白居易《杨柳枝》的“柳袅轻风似舞腰”和温庭筠《南歌子》的“娉婷似柳腰” , 便都是以柳喻美人腰肢的 。这里作者却能以故为新 , 脱去用比痕迹 , 写出柳如美人之天生丽质 。结拍两句也是旧比翻新而表现得更为曲折 。唐宋词人已惯用柳叶比喻妇女之秀眉 , 如“人似玉 , 柳如眉”(温庭筠《定西番》)或“玉如肌 , 柳如眉”(欧阳修《长相思》) , 都属常见 。这里作者却以表现柳性之风流多情 , 它好似女子一样 , 因对离人的思量 , 愁眉难展 , 老是皱着 。这种句式设疑自释 , 曲折地暗用旧比而全不落俗套 。王观的词 , 工细轻柔 , 新丽清新 , 当行入律 , 通俗自然 , “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王灼《碧鸡漫志》) , 与柳永的作品有某些相似之处 , 本篇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王观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 , 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 为胡瑗门人 。嘉祐二年(1057) , 任大理寺丞 , 知江都县 。累官翰林学士 。因词作《清平乐》有“黄金殿里 , 烛影双龙戏”、“折旋舞彻《伊州》 , 君恩与整搔头”等句 , 忤太后旨 , 翌日罢职 。遂自号逐客 , 或称王逐客 。往在太学时 , 秦观父赞其“高才力学” , 故亦取子名为“观” 。词集有《冠柳集》 , 不传 。今有赵万里辑本 。